众所周知,参加“9.3”阅兵的装备都是现役装备,所以现在北方天空中被各路镜头记录下的惊喜,都是已经成建制进入我军服役的新型装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一抹黑色:歼-20家族三型五机编队。
1架歼-20S(领头黑色长机)、2架歼-20A(二排黑色战机)、2架歼-20(三排银色战机)组成五机编队。图源网络
首先,还是回顾一下歼-20S和歼-20A这两个型号的概况。
前者根据中航工业在去年珠海航展上的官方介绍,是新一代中远程重型双座多用途隐身战斗机,具备优异的中远程制空作战能力和对地对海精确打击能力,还具备突出的态势感知、电子干扰和战术指挥控制能力,可以和无人机协同作战。
去年珠海航展期间,航空工业官博关于歼-20S的介绍
可以看到,歼-20S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个准六代机,它本身的弹药兼容性和对空地目标的探测能力相较于基本型歼-20有了很大提高,还能够作为空中指挥所、隐身电子战机发挥马赛克战中的节点作用——大家这里要转变一下思路,现在的雷达和电子设备技术水准完全可以支持隐身飞机发挥这种职能,千万不要再把电子战机想象成夜空中打着手电筒所以自己无处遁形的家伙。
既然增加了这么多职能,那增设一名飞行员显然也就非常必要了,其实基本型歼-20就已经让我军的尖子飞行员感觉到“很好飞,但飞好很难”,上天之后要处理的信息实在太多,哪怕是目前的AI也做不到在战场环境下即时决策,所以我们采取了最保险但实际上也是最实用、最先进的办法,让两位飞行员协同操作这型最尖端的长空利器。
歼-20S的后座飞行员可以是电子战设备操纵员、空中指挥官、战场信息分发节点(图源见水印,侵删)
而歼-20A现在实际上还是个没有完全公开的型号,外观特征也非常明显,就是座舱盖后的“粗脖子”。
大家知道这个“A”的后缀,完全是之前有“翻墙党”拍到了执行某新型发动机双发上机试飞任务的横幅,这其实也造成了一定的误解,我们都认为歼-20A除了加粗前机身还一定会一步到位换装FWS-15发动机,但目前看来进入部队服役的粗脖子歼-20A使用的还不是涡扇15,当年的2052号原型机的确只是试飞验证机。
2052号粗脖子歼-20A,涡扇15发动机的试飞平台(图源网络)
背景大概如此,我们来看看编队里这三架飞机的细节。
首先就是涂装颜色,领头的歼-20S与紧随其后的两架歼-20A明显比队尾的歼-20黑一截,颇有一种十年前“黑丝带”的神韵(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歼-20原型机这个绰号)。
可以肯定的说,这意味着歼-20S和歼-20A的隐身涂层和智能蒙皮进行了跨代式升级,虽然具体的技术细节暂时还不得而知,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歼-20S和歼-20A在同焦段镜头下的机体表面细腻程度也比歼-20更好,这意味着它们的隐身能力更强,可维护性也更好。
黑色涂装将歼-20原本的灰色衬托得犹如铝合金的银白
其次,大家注意看机头,歼-20S与歼-20A下巴上的EOTS光电窗口面积显著增加,而且较基础版的歼-20增加了后视窗口,熠熠生辉的“蓝宝石”意味着更大的探测口径、更远的探测距离、更宽的多任务谱系,这也恰恰印证了中航工业对歼-20S多用途能力的描述。
如果大家仔细看,会发现除了更大的光电设备,雷达罩也有升级
然后是发动机,这个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目前出现的量产型歼-20S和歼-20A应该使用的还不是涡扇-15发动机,而是涡扇-10C发动机的最新升级型号。
我猜想应该是通过涡扇-15技术下放的形式改善了涡扇-10C的推力和寿命等性能,大家可以直观地看到目前亮相的发动机尾喷口收敛片数量(15片)和基础版歼-20上的涡扇-10C(18片)并不一致,喷管长度与涡扇-15也不同。
这次出现的歼-20S与歼-20A使用的应该是改进型涡扇-10C发动机,或可以命名为涡扇-10C2发动机
当然,考虑到2023年涡扇-15才首次双发上机试飞,我们稳妥一点也没有问题。
最后简单地聊聊这个垂尾上的机号,目前被拍到的歼-20A与歼-20S,其全动垂尾上喷涂的五位数战术编号都是78X3X的格式,这意味着它们暂时还没有进入一线作战单位服役,而是还处于类似于2016年航展上亮相的那两架歼-20的状态,还在由试训单位编写训练大纲中,参照彼时歼-20的进度,我们可能明年就能在王海大队等一线作战单位的日常报道中见到他们。
首次亮相珠海航展的歼-20,编号序列78X3X,意味着隶属于试训单位,这次的歼-20A与歼-20S也一样(图源网络)
可以说,歼-20S和歼-20A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即将从“五代机时代”跨入“五代半时代”,从而能够更好地确立对美军及其仆从军空中力量的优势地位。
南北两款六代机的成熟尚需时日,在此之前,我们能够从旧时代的“四剑客”逐渐向全隐身机队的“四剑客”过渡,这就是强大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