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初,云南边境的山林中,昆明军区第11军正秘密集结。这支部队1969年组建时只有两个简编师,战前五天内补充18763名新兵,总兵力达到38947人。
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给11军的任务是:从金平方向突破越军防线,攻占封土县巴沙山口,拖住越军主力316A师。军长董占林和政委王玉琨在指挥帐里反复核对地图,越军在巴南棍至木桑一线布设纵深五公里的雷区和碉堡群,封土县城后方就是316A师驻地。
2月16日21时,31师边防4团率先向边界移动。官兵踩着湿滑草丛,在夜色中穿插。五小时后,14团4连战士踩中地雷,爆炸声引来越军929高地机枪扫射。董占林下令强攻。
配属的坦克连碾过雷区开路,92团尖兵攀藤突袭高地侧翼。到17日清晨6点,我军控制872高地、1002高地和船头地区,提前一小时撕开第一道防线。可侦察兵报告:越军第二道防线的火力点全藏在山脊反斜面。
17日上午10时,93团2营在1095高地被压在半山腰。越军暗堡封锁了上山通道,六名战士伤亡。同时攻打662高地的边防14团被重机枪锁在山坳。31师副师长尹立明在观测所看到情况,立即命令预备队92团2营支援,并调坦克抵近直射。
四辆坦克开到距敌堡三百米处开火,步兵趁机从岩缝攀爬。下午13时,662高地升起信号弹。1095高地的战斗打到18日中午,93团3营7班长褚万林带伤炸毁两个暗堡,才控制最后一个制高点。
2月19日凌晨,情报部门截获越军电报:316A师148团驰援封土。尹立明调整部署,令31师主攻巴沙山口,33师98团2营封锁东侧公路。山口争夺战持续六昼夜。
92团6连在23高地反复拉锯,指导员蒋金柱冲锋时中弹牺牲。23日黄昏,我军炮兵覆盖越军主阵地,步兵攻占最后三个岩洞。此战摧毁越军42个工事,缴获榴弹炮27门。更重要的是,巴沙山口失守迫使316A师停止东援,西线主战场压力骤减。
3月5日,11军回撤途中接到任务:歼灭班绕散越军残部。91团兵分三路——1营攻1661高地,3营穿插2010高地,2营切断公路。当夜1营因通讯中断,误将1661高地认作1415高地发起强攻。1连冲锋11次,被越军迫击炮压制,伤亡增加。到次日凌晨,3连加入战斗仍未突破第三道堑壕。
6日拂晓,团部调整部署:2营接替进攻1661高地。右翼3营副营长廖锡龙临机应变,当9连误入1783高地遭夹击时,他命令该连就地强攻,同时调8连突袭2010高地。火箭筒手连续摧毁敌掩蔽部,为连队打开通道。午时,8连攻占班绕散粮仓,与9连会合肃清残敌。
22天作战,11军控制封土县城及周边60余阵地,推进战线34公里。歼敌2901人的战绩在西线9个军中排第九,但关键价值是拖住越军唯一机械化师316A主力,使其未能东援老街主战场。战后缴获的越军地图显示,11个驰援老街的箭头旁标注着“被第11军迟滞”的越文批注。
战术层面,该军采用“公路强攻+山地穿插”战法。首阶段集中三个团攻击越军20平方公里防区,形成兵力优势;次阶段坦克沿公路突击,步兵迂回切断退路,让越军反斜面火力失效。这一经验后来编入全军训练教材。
3月16日回撤时,中央军委嘉奖令抵达前线。91团3营获“英雄营”称号,该营战士在巴沙山口连续穿插60小时,背负40公斤装备攀越12处峭壁。六名追授“战斗英雄”的烈士中,蒋金柱腹部中弹后仍坚持冲锋。
后勤部队同样功不可没:转运烈士棺椁途中突遇藤条河涨水,担架员拆帐篷帆布包裹棺木,用绑腿串联浮筏拖运过河。预备队94团机动1567公里,创下单日奔袭92公里纪录。
五年后的1984年4月30日,原11军31师再战者阴山。28天炮火准备后,突击队借浓雾突袭越军阵地。5连9班长安忠文在雷区开路时双眼被灼伤,仍坚持滚过雷场,用身体开辟通路。五小时收复14平方公里失地,此战毙敌568人,与老山战役共同拉开两山轮战序幕。
当31师官兵在者阴山主峰架设观察哨时,越军内部评价:“中国军队战术超出既往认知”。距封土之战整五年,那支临战扩编的部队,依然守卫着西南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