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一个现实是,当俄乌冲突进入第三个年头之后,双方在前线等一系列较量,已经彻彻底底的进入到了所谓的垃圾时间。前线士兵聚焦在一个村一个镇的争夺,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弹药,已经完完全全的超出了传统地面作战的范畴,更像是变成了费卢杰式的巷战,是双方意志之间的绝对较量。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使用的武器装备的迭代也变得尤其迅速。无论是前几年,乌克兰方面用硬纸板,所制造出来的远程无人机巡飞弹,还是如今俄军普遍装备的反无人机干扰枪,都体现出了这场战争具有局部的高技术属性。
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何俄军在前线打得一塌糊涂,解放军却反其道而行之的在主战坦克上,加装了“俄军同款”的预防无人机攻顶顶棚。
而更加令人感到意外的一点是,在乌克兰方面的资源逐渐面临枯竭之时,一些五花八门的装备也开始在前线出现,也给中国带来了更加深层次的思。
01.俄乌前线出现大规模3D打印地雷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称,在乌克兰武装部队全面撤出库尔斯克之后,一种新型的杀伤性装置被发掘出来,给俄军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据悉,这种内称之为“小蛋糕”的地雷,被布置到了库尔斯克地区的农田当中,经过拆解后发现,这一型地雷内置30到40克炸药,使用最典型的压发机制,专门用来杀伤步兵这样的软目标,直径仅仅只有10厘米左右,用肉眼极其难以发现,隐蔽性能极佳,稍有不慎一脚踩上去,所引发的后果将是极其惨烈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地雷全部由3D打印件制成,且主要材料为塑料。这不仅意味着这一地雷,能够运用民间设备进行大规模生产,也同时意味着扫雷工作将会出现大量的麻烦,传统的金属探测仪,对于这种地雷很难进行有效发现。
因此,俄军现阶段在前线所使用的扫雷活动,大都以人力搜寻为主。从2024年8月到现在,俄联邦军队已经清除了大约3000多枚类似的地雷,并且在排爆活动当中,使用了扫雷机器人等先进设备。
而从目的上看,乌克兰方面之所以选择在农田里布设这些地雷,恐怕主要存在两个考量。一个考量在于通过这些地雷,来在俄罗斯民间制造恐慌,希望俄罗斯民众能够不再支持普京所发起的特别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这些地雷,来破坏库尔斯克地区的俄民众的正常生产活动,迟滞其战后重建工程,算得上是典型的“恼羞成怒”
02.解放军更加需要警惕
而站在解放军的角度上来说,对于俄乌冲突的这一形态变化,则需要保持加倍警惕。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在未来可能的行动当中,解放军或许会遭遇对手的同类型手段,即通过民用设备,来制造此类杀伤性极强的“非对称装备”,不仅在战时可以起到迟滞行动的效果,就算在和平时期也能给收尾工作造成巨大的麻烦。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从近年来的军售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岛内台独势力似乎对于将台湾岛打造成为“地雷岛”,有着充足的兴趣。
在2023年,台军就曾向美国方面,下单14套“火山”地雷发射车,彼时就有台岛内的媒体表示,这一行为就意味着台湾岛变成“地雷岛”成为了既定事实。加上台军这些年来疯狂借鉴所谓的“乌克兰经验”,不止一次的在所谓的操演当中,明确将武器装备藏于向幼儿园、学校这样的敏感的民用设施之内,足以可见他们的小心思了。
更何况,尽管台军自称这些火箭布雷所布设的地雷,都具有“定时自毁”的特点。可这一设计如果真的有用,云南边境的扫雷工作也不至于如此的困难了,这就是自欺欺人的说法而已。
03.如何才能应对?
从技术的层面上来说,对付这类地雷阵,大概存在两个使用场景。一个是在诸如海滩这样的平原环境之下,使用扫雷火箭或者导爆锁就能直接炸开一条通路,让机械化部队成功推进。从经验上看,此类做法乌克兰军队也曾在前线使用过,只不过彼时因为无法有效的压制俄军炮兵群,在进攻期间被俄军炮火压制在大纵深雷区当中,最终只能饮恨前线。
因此,对于解放军而言,野战环境下的反地雷的重点,从来都不是对付地雷本身,还是如何有效地歼灭对方的布雷手段以及曲射火力,这放在可能的3D打印地雷的威胁当中也是一样样。仅有40克的当量,在面对有着完善防护的坦克底盘,或者专用的步战车反伏击底盘之时,根本无法对车辆以及所搭载的人员造成有效杀伤。
第二个方面,就是在巷战环境下,以及在农田等重要基础设施恶意布雷,也就是如今的“乌克兰经验”。但执行此类作战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台军拥有足够顽强的战斗力,能够坚持到巷战的这一阶段。
而对于这个世界级难题,解放军实际上早就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使用大量的无人装备来进行排雷扫雷,同时用这些无人装备上所搭载的各类轻重武器,来解决重装备难以施展开的问题,例如反步兵雷达配合12.7毫米重机枪,就能有效地消灭躲藏在掩体之后的敌人。
因此,我们几乎可以判断,无论台军再怎么使用这些地雷来进行“自找麻烦”,以及再怎么借鉴所谓的“乌克兰经验”,在绝对的技术优势面前,实际上都只是一些花架子而已,起不到任何效果。解放军不是俄军,也永远不可能会是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