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人
所有内容皆有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及末尾
特朗普的“变脸”速度,堪称国际政坛的一道奇观,就在中美贸易谈判看似缓和的不到48小时内,他又一次改口,对华关税的态度从“合作”转向“强硬”,让全球市场再次陷入迷雾。
特朗普的反复无常,将把中美贸易引向何方?
中美关税的实质
不到48小时,特朗普就从“贸易缓和”的乐观调子,切换到“若90天内无协议,将大幅提高对华关税”的强硬姿态。
当记者就此一事向特朗普问询时,特朗普明确说明,关税肯定会上调,但不会是145%的关税。
这一转变并非突发奇想,而是特朗普一贯策略的延续,通过制造不确定性,在谈判中占据心理优势。
回顾过去,特朗普就擅长“先加压、再松口”的套路,比如他曾威胁对5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却在关键时刻选择谈判,这次的“48小时变脸”却让外界疑惑,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或许答案藏在他的政治算盘里,即将到来的美国中期选举压力,以及国内制造业和消费者的不满,都迫使他需要在对我国强硬与经济稳定间寻找平衡,但这种“朝令夕改”,真的能让美国占到便宜吗?
特朗普“变脸”的背景,是中美刚刚达成的联合声明,声明中显示,双方同意下调部分关税,我国对美商品关税从125%降至10%,美国对我国关税从145%降至30%,并将24%的关税暂缓90天。
这看似是双赢的开端,但细看之下,美国的“让步”却颇有水分——其中20%的“芬太尼税”,本就是单方面加征的无理关税,如今取消不过是“退回原点”。
更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在采访中强调,若90天内无协议,美国将再次加码关税,这不仅暴露了美国在贸易战中的矛盾心理——既想压迫我国让步,又不敢彻底失去我国市场——也让联合声明的“共识”显得脆弱。
我国显然洞悉了这一点,外交部回应称“美方若真心合作,应停止抹黑推责”,言下之意就是我国不会被美国的“关税威胁”牵着鼻子走。
在中美贸易摩擦中,芬太尼问题被美国频频提起,特朗普政府以此为由加征20%关税,指责我国是芬太尼的主要来源。
但是这一说法不仅证据不足,还忽视了我国在全球禁毒合作中的努力(我国海关曾查获多起芬太尼走私案件,展现了负责任的态度)。
针对特朗普态度的变化,我国外交部明确回应“芬太尼问题本质上是美国内部治理的失败”,这不仅是对美国“甩锅”的驳斥,也点明了贸易战中“道德牌”的虚伪。
我国甚至在第一时间采取反制措施,包括限制稀土出口和对美农产品加税,显示出绝不退让的决心。
特别是我国在此次谈判中表现出了超高的战略定力,一方面回应了美方关税调整,实现了全球贸易稳定。
另一方面则是维护了原则立场,拒绝关键谈判上的让步,这种策略既避免了贸易战的全面升级,又维护了我国的核心利益。
特朗普“全球算盘”
特朗普的关税策略,从来不只针对我国,在对我国态度反复的同时,他迅速将矛头转向欧盟,直言“欧盟某些方面比中国更糟糕”,并威胁对其加征关税。
同时印度计划对美实施反制关税,日本则要求美国对其零关税,显示出盟友们的不满。
这种“多线开战”的策略,源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逻辑,他试图通过关税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却低估了各国的反弹力度。
就比如美国对印度加征钢铝关税,结果换来印度对美29类商品的反击,如今中美谈判稍有进展,其他国家却不愿再忍让,特朗普的“关税战”已到强弩之末。
尽管特朗普的“变脸”让中美关系再起波澜,但从长远看双方的相互依存难以割裂,美国市场若失去中国商品,将面临供应链断裂和通胀危机。
我国则是正通过“一带一路”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降低对美依赖,我国对东盟贸易额已占其外贸总额的20%以上,而美国对我国出口却持续下滑,特朗普或许忘了,贸易战从来不是单赢游戏。
美国内部压力也在逼近,财政赤字高企、供应链危机加剧,让特朗普的“持久战”难以为继。
美媒曾评论“中国揭穿了特朗普的虚张声势”,这并非空话——从芯片限制到稀土反制,我国早已准备好应对长期博弈。
那么中美贸易的破局点在哪里? 或许在于双方能否找到新的合作空间。
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重启,为贸易谈判提供了潜在的缓冲,未来,放下对抗、聚焦共赢,或是唯一出路。
总结
特朗普的“48小时变脸”,不过是中美贸易博弈中的一幕插曲,面对美国的反复施压,我国以不变的定力应万变,既捍卫了自身利益,也为未来的合作留下了余地。
无论前路如何波折,中美贸易的最终方向,取决于双方的智慧与远见,只要合作之门未关,破局的希望就始终存在。
信息来源
广州日报 印度拟反制美钢铝关税措施
观察者网 鲍韶山:在启动关税战后,特朗普又犯下一个严重战略失误
千龙网 中美发布联合声明后,特朗普将“炮火”转向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