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论芸轩
编辑 |论芸轩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或许这正是当下间谍的真实写照,也让人理解了董明珠那句“不用海归”的含金量,并不是空虚来风。
从俄乌战争开始,这国际上的局势就没有太平过,比如说中东战争,朝鲜和韩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巴以战争,还有现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
在这些战争里面,美国或许是一个最占据主导中心的国家,不管大小事情都能恒插一脚,制造不少话题。
这样做的原因无非还是证明自己是“霸权”主义,是“领头羊”,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全方位提升,也让美国惧怕三分。
这点在前段时间的“国际贸易战”就能看出,我们并不惧怕美国一而再,再而三的增加关税,反而是奉陪到底。
截止到的目前为止,关于关税方面美国也松了口,但他们对我们的“戒备”心里还是从始至终,毕竟他们在我国安插的间谍也不在少数。
原以为在我国的严厉打击下,这些间谍都是会被一网打尽,但没想到的是,这些年间谍活动可是花样翻新,玩得是一套又一套。
不像以前那种打着领带、西装革履的特工形象,现在的间谍可能就藏在我们身边,看起来再普通不过。
就拿每个国家最重要的军事领域来说,那些国外人员盯上的可不光是军事基地,连新型武器装备都惦记。
前两天央视曝光的那个主播赵某的案子就够吓人,天天对着军事机场拍视频,一开始还以为是军事发烧友,谁知道背后另有文章。
根据官媒曝光的信息显示,这个主播叫做赵某,住在军事机场附近,从小就迷军事,这本来没啥,可他为了吸引眼球,竟然拿军事机场当直播素材。
这事搁在平常人眼里,可能觉得就是个军事发烧友,可人家境外势力可不这么想,就是想窃取我国机密。
赵某刚开播没多久就火了,天天对着机场拍战斗机起落,还能说出一堆专业术语,粉丝蹭蹭往上涨。
正当赵某美滋滋数钱的时候,内容江郎才尽了,来了个自称科研机构的“热心粉丝”,二话不说就送设备给钱。
一开始的时候,赵某还以为自己遇到贵人了,还想着自己肯定赚大发了,哪知道这是饵,设备里头都藏着微型发射器。
这事要不是国安部门及时发现,还不知道要出多大的乱子,现场缴获的那些设备和标注清楚的“直播脚本”,都成了铁证。
经济领域也不太平,虚拟货币、金融安全,这些都成了新战场,王某那个医疗器械销售员,就是被“自由币”给套住了,一步步掉进了反华组织的陷阱里。
相信很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读者会知道,早些年的时候,医疗行业相当暴力,也十分好做,许多医药代表,医疗器械的销售工资收入不菲。
而这位王某也亦是如此,但他就是不知足,在刷视频时看到个境外反华组织的账号,人家自称“民主自由联盟”,整天发些黑我们国家的视频。
正常人看到这种东西第一反应应该是举报,可王某倒好,不光看进去了,还真信了他们那套“自由币”投资能翻好几倍的鬼话。
最后受不了诱惑,王某直接掏了一万美元买了他们的虚拟货币,直接构成了资助反华组织的违法事实。
最后国家安全机关通过监测发现异常资金流向,这才把事情给揪出来,而王某也因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说实话这种打着投资幌子的圈套,现在可太多了,一个天天黑咱们国家的组织,咋可能能安好心让赚钱。
舆论领域更是重灾区,毕竟当下的互联网特别发达,一点消息就能持续发酵,如果网络宣传一些虚假消息、那信息战打得可热闹。
那个大学生沈某的案子就说明问题,一个好好的学生,就因为爱“吃瓜”,差点变成了境外势力的传声筒。
根据央媒报道显示,这沈某就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就因为觉得国内新闻“看腻了”,非得翻墙去看点“新鲜”的。
这种行为本身在我国就是违法的,更何况沈某也不知道怎么就点进了反华网站,这孩子也是够可以的,不但自己看,还到处转发。
这些反华网站可不是省油的灯,写的那些文章一个比一个会忽悠,中心主旨就是为了黑中国文化的目的,而沈某涉世未深,一下子就被这些标题给吸引住了。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要是任由这些错误观点传播开来,后果真不好说,毕竟按照互联网这个传播速度根本不敢想象。
原以为在央视报道过这三个案例之后,就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但没想在第二天国安部再次发布了一个公告。
高某校的一位青年学者李某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个国外学者,给人印象颇深,他还自称在多家顶级期刊都有“特殊门路”,这话让李某心动不已。
正巧李某手上有个产学研项目,掌握着不少企业数据,他一心想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便主动给这位学者发了邮件,特意强调了自己能接触到的这些数据资源。
看到鱼儿上钩,国外学者回复很快,说是有意合作,不过提了个条件,需要李某提供那家合作企业的特定数据。
听到这话,李某感觉有戏,想都没想就同意了,但等到真正去收集数据时,李某这才发现事情不简单。
原来这些数据都是企业的机密信息,涉及国家重要领域,公司明文规定绝对不能外传,他把这情况告诉了这位国外学者,对方却还在死缠烂打要数据。
为了那点虚荣心,李某就觉得铤而走险,让自己的学生王某去那家企业实习,他暗地里指使王某按M博士的要求,偷偷搜集那些敏感数据。
幸好国家安全部门发现得早,立即联合学校和企业采取行动,制止了李某和王某向境外输送机密数据的行为,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泄密事件。
这哪是什么学术交流,分明是打着发论文幌子的数据窃取,要不是及时发现,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而那个国外学者的身份也被曝光,原来是境外非政府组织学者。
可以说,这些间谍手段也是与时俱进,社交媒体、高科技设备、数据窃取技术,一个比一个高级。
最要命的是这些行为特别隐蔽,表面上看都是正常活动,估计谁也想不到直播也能成为窃密工具。
当下国际形势复杂,希望这些案例给我们敲响警钟,生在红旗下,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去做出危害国家利益的事情!
信息来源:
为发期刊,高校学者偷贩涉密敏感数据!国安部披露间谍案细节——央视新闻2025-05-11 07:23:27
看似微不足道 别让这些“小事”成威胁国家安全的“突破口”——2025-05-10 08:11·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