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架战机被吹的最狠?俄罗斯的苏35必须榜上有名!
作为俄罗斯军工的骄傲,一直被誉为“空中霸主”是俄罗斯第四代半重型战机的顶尖代表。
高机动、高推重比、远程打击能力强,是它的三大标签,我国也曾花费几十亿美元购买。
然而近年来苏35的表现却越来越差,演习不敌10c,实战被导弹击落,印尼、埃及接连毁约退货。
那么这架被俄罗斯吹上天的 “四代半王炸-苏35”,在中国究竟还有什么用?
多国“退货”,苏35口碑下滑
先从最近的“退货潮”说起,印尼原本对苏-35兴趣浓厚,计划采购11架,还签了合同。
可最后印尼却转头选择了法国的“阵风”战机,苏-35订单直接作废,埃及同样如此,原定采购的苏-35也因为美国的压力以及性能争议被“搁置”。
而阿尔及利亚、伊朗等国家虽然表达了采购意向,但始终犹豫不决。
为什么?一方面是因为苏-35本身的一些技术已经逐渐过时,另一方面则是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的军工体系受到严重影响,交付周期、售后保障都成了大问题。
更扎心的是,苏-35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实战表现”并不光彩,据多方消息,至少已有数架苏-35被击落,而且是在没有遭遇强大对手的情况下。
这让人怀疑,这架曾被誉为“准五代”的战机,是真的有实力,还是徒有其表?
与歼-10C演习,不敌国产新锐
更令人关注的是苏-35与中国国产战机的对比。在中俄联合军演和模拟对抗训练中,中国空军安排苏-35与歼-10C进行实战模拟。
结果出人意料,号称高机动性的苏-35竟然在中距和近距空战中都未占到便宜,反而多次“被击落”。
这其实不难理解。歼-10C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弹挂载的是国产“霹雳-15”,远程打击距离可达200公里以上。
而苏-35虽然机动性一流,但在电子系统和信息化水平上,与歼-10C相比明显落后一代。
尤其在“看得远、打得准”这一现代空战核心指标上,苏-35反而成了“被打”的一方。
这就好比一个肌肉男和一个技术流格斗家对战,肌肉再发达,打不着人也白搭。
中国当年为何要买苏-35?
很多人可能疑惑:既然苏-35现在显得“拉垮”,中国当年为啥还花大价钱买了24架?
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不是买来当主力,而是买来“借鉴”和“补短板”。
2015年签约时,中国的歼-20还在测试阶段,歼-16刚刚服役,整体三代半与四代之间的过渡期技术还不完全成熟。
而苏-35当时无论是在航电、雷达还是发动机上,都比国产主力战机先进一些,尤其是它那台AL-41F1S发动机,被认为是接近五代的高性能推力引擎。
中国引进苏-35,最看重的是技术“开眼界”,通过飞控系统、航电设备和动力系统的对比学习,极大加快了中国国产战斗机的研发节奏。
可以说,中国买苏-35,是为了“不再买苏-35”。
如今的苏-35在中国还有什么用?
现在再看,中国空军有歼-20这样的隐身战机执掌“制空权”,有歼-16担任对地打击、电子压制的多面手,还有歼-10C这种灵活、信息化程度高的中型战机。
而苏-35的地位,明显已经边缘化,但是否就毫无用武之地?也不尽然。
首先苏-35依然是一款性能较强的空优战斗机,即使不能与歼-20同日而语,但在对付三代机以下的对手时,依然可以碾压。
比如在南部、边境、海上巡航中担任二线空优、威慑任务,是完全胜任的。
其次这24架苏-35更像是一种“技术桥梁”,中国通过它不仅掌握了俄系战机的飞行特性,还积累了发动机的逆向研究经验。
虽然中国至今未仿制苏-35发动机,但从歼-20换装国产“涡扇-15”的进程来看,这种“经验”已经开始开花结果。
从外交层面来说,这批苏-35也为中俄军事合作打下了实际基础,在中俄联合演习中使用相同型号的战机,沟通成本低,战术配合高,更容易形成战术默契。
总的来说苏-35在今天的中国空军体系中确实地位尴尬,不如歼-20先进,不如歼-16全面,不如歼-10C灵活。
但说它“没用”也不公平,在战术上,它仍有一定威慑力,在技术上,它是个重要参照系,在战略上,它帮中国走过了关键一步。
参考资料:俄媒:俄售华24架苏35战机已全部交付,合同总价值25亿美元 环球时报
“一架苏35战机被击落”!俄媒:欧洲最大核电站遭乌军无人机袭击 每日经济新闻
印尼被逼无奈放弃购买苏35?俄媒:还没收到印尼通知 环球网
俄向中国交付第三批5架苏35 有歼20为何还买?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