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正因关税战愈发紧张之际,美国与菲律宾展开实弹演习,关键时刻,六国海警齐聚南京参加论坛。那么,美菲选择在此时密集展开实弹演习有何种意图?六国海警齐聚南京又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3月底,美菲“盾牌”联合军演在菲律宾吕宋岛麦格塞塞堡军事基地拉开序幕。此次演习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聚焦通信设备操作、野战炮兵实弹射击及后勤保障等科目,第二阶段将于5月19日至7月20日展开,进一步强化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菲律宾陆军发言人路易·德马阿拉称,演习旨在提升地面部队的实战效能,并为突击集群提供火力支援。
事实上,“盾牌”军演仅是美菲年度军事合作的一环。4月7日,代号“雷霆对抗”的空军演习紧随其后启动,菲律宾空军司令阿瑟·科尔杜拉表示,该演习旨在提升战备水平与任务效率,并与即将到来的“肩并肩”联合军演无缝衔接。
作为美菲规模最大的年度双边训练行动,“肩并肩”军演计划于4月21日至5月9日在吕宋岛和巴拉望省举行,与往年不同,2025年的演习首次引入“全面战斗测试”,通过虚实结合的战场模拟和多域联合作战设计,显著增强复杂性与实战性。
至于其意图,按照菲律宾国防部长吉尔伯特·特奥多罗的说法,美菲军事合作的核心目标是应对“中国在该地区的行动”。他透露,菲律宾预计到2029年每年将从美国获得5亿美元国防资金,用于采购监测设备和导弹系统,例如美国已在菲部署的“堤丰”中程导弹。
这一动向与美国的“印太战略”紧密关联,3月下旬,美国防长赫格塞斯访菲期间,双方达成多项军事技术合作,包括部署NMESIS系统和高性能无人船等装备,并计划在“肩并肩”演习中测试。
不过,美菲军演的“防御性”标签难以掩盖其进攻性意图——演习区域靠近台湾岛及南海争议水域,菲律宾新增的军事基地中,3个直接面向台湾,1个紧邻南沙群岛,为美军介入台海与南海提供了跳板。对此,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域外势力的军事化行动是破坏南海和平的最大风险。
正当美菲军演引发地区紧张之际,4月7日至11日,中国海警局在南京主办第25届北太平洋地区海岸警备执法机构论坛专家会,这是自2019年以来,中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六国海岸警备机构首次全员参会,会议聚焦打击海上非法贩运、渔业执法、应急救援等议题,旨在通过信息共享与联合行动维护海上安全稳定。
作为论坛轮值主席国,中国海警局牵头打击非法贩运工作组,推动各方就年度高官会合作计划达成共识,会议成果包括协调北太平洋公海渔业执法巡航、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交流等,体现了多边协作在海洋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这一机制不仅为地区国家提供了对话平台,也间接回应了美菲军事演习带来的紧张氛围,中国通过务实合作传递明确信号:维护海上安全需依靠规则而非武力,对话而非对抗。
有分析认为,美菲军事合作的强化,本质上是美国“离岸制衡”策略的延伸。通过武装菲律宾、升级联合演习,美国试图在南海与台海构筑对华包围圈,并以“联盟韧性”为名鼓动盟友冲锋陷阵。
然而,这种策略面临多重挑战:首先,菲律宾的军事能力与中国的体量差距悬殊。菲空军主力装备多为二手或低配型号,例如FA-50攻击机实为美军教练机改造,与中国的歼-16、歼-20存在代差。其次,菲律宾国内政局动荡,马科斯政府借炒作所谓“中国威胁”转移民众对经济停滞与前总统杜特尔特被捕的关注,这种“危机转嫁”难以持久。
反观中国,应对策略兼具威慑与对话:军事层面,解放军常态化巡航台海与南海,055型驱逐舰、歼-16战机等装备形成反介入能力;外交层面,中国通过“南海行为准则”框架推动协商,并借助多边论坛扩大共识,例如,南京会议期间,六国海警虽立场各异,但仍展现出协调执法的共同意愿,这与中国倡导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理念不谋而合。
总的来说,当前,亚太地区正站在和平与对抗的十字路口——美菲军演的升级与六国海警对话的并行,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选择:一是依靠军事同盟与威慑制造分裂,二是通过多边机制与规则谋求稳定。历史经验表明,将安全寄托于域外势力的国家往往沦为博弈棋子,乌克兰危机与菲律宾自身的历史教训已敲响警钟。对中国而言,维护主权的决心与促进合作的诚意并不矛盾,唯有摒弃零和思维,才能实现真正的地区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