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俄乌冲突的1141天。在美国宣布要向全世界加征关税的同时,俄乌战场正形成独特的战争经济学模型。俄军每月消耗4.5万发炮弹和3.7万架无人机,重点打击乌交通节点和能源设施,乌军则被迫用价值180万美元的防空系统拦截800美元的无人机,装备库存依赖北约“周供”模式,却也好歹攻入了俄本土别尔哥罗德。纵观这几天的俄乌战局,有三点值得关注:
第一点,俄军南北夹击剑指苏梅。4月9日,在俄军有条不紊地收复库尔斯克时,俄军近卫第27摩步旅的T-90M坦克集群于凌晨突然集结苏梅州边境,并沿洛克尼亚河谷南下,仅用18小时便突破乌军三道防线,前锋直抵距苏梅市29公里的洛克尼亚村。卫星热源图显示,俄军同时在古耶沃方向投入第98空降师特遣队,两路攻势形成钳形夹击。这正是2022年基辅战役中,俄军未能实现的经典战术,乌克兰显然有些措手不及。
苏梅市作为乌克兰的一个边陲小州,在和平时并不是很关键,但在俄乌冲突下,尤其是乌克兰即将被赶出库尔斯克,其战略地位正急剧上升。
这座距俄乌边境仅50公里的要塞城市,不仅是乌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补给枢纽,更是俄军建立“边境安全区”的一大障碍。乌军在此部署了第117国土防御旅和第93机械化旅,依托苏联时期修建的地下指挥所和2023年新建的混凝土永备工事,试图将城市打造成“陆上航母”。
但俄军此次的河谷突击战术,精准避开了乌军重火力覆盖区,打下的前突阵地配合俄军的空中优势,乌克兰苦心经营的苏梅州多少是危险了。
第二点,俄军重点突破里曼战线,阵地进一步扩大。据俄军4月8日战报,在顿巴斯北线的里曼方向,俄军第3集团军的16个旅级单位正与乌军第80空中突击旅展开对决,兵锋直指奥斯基河岸。
为了对付乌克兰的无人机,俄军“磁场-21”电子战系统全天候发送虚假GPS信号,导致乌军“海鹰-10”侦察无人机频繁偏离航线。作为回应,乌军将仅存的6套“吸血鬼”火箭炮系统改装GPS干扰弹头,试图瘫痪俄军侦察卫星的定位服务,但似乎收效甚微。
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题,俄军每月向前线投放4.2万架次无人机,其中70%是单价不足5000美元的"天竺葵-2"自毁式无人机。而乌军每拦截一架需要消耗2枚价值18万美元的NASAMS。北约军事顾问在内部报告中警告,若按当前消耗速度,基辅的防空武器库存将在7周后归零。
第三点,托列茨克的丛林攻防烈度加剧。4月7日,托列茨克北部的松树林中,俄军近卫第74摩步旅正用TOS-2喷火坦克清理乌军第58摩步旅的地下工事。铝热剂等将地表温度瞬间提升至800摄氏度,迫使守军不得不放弃了经营半年的“鼹鼠地堡”。
有军事分析人士指出,俄军冒着后勤线暴露在乌军“海马斯”火箭炮射程内的风险,也要绕过托列茨克北部林区直扑康斯坦丁诺夫卡,很明显是在赌时间差。只要在乌军调整部署前拿下铁路枢纽,就能切断顿巴斯乌军30%的燃油供给,和这个战果相比,小冒风险当然是可以接受的。
面对俄军全线施压,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与军方的矛盾公开化。军方强硬否决了允许10.8万名服役超3年的老兵退役的提案,这些经历过马里乌波尔、巴赫穆特血战的老兵,如今被迫继续坚守战壕。尽管法案承诺老兵“休息一年后再次应征”,但前线部队流传的战场记录显示,过去六个月里,经验丰富的老兵存活率是新兵的2.7倍,再多的新兵在伤亡率面前都不够填的。
为弥补人力缺口,乌征兵办启用人工智能系统扫描社交媒体和定位数据,仅3月就强制征召4.3万人。但新兵训练周期从战初的6周压缩至现在的11天,甚至闹出某新兵营的T-64坦克车组,竟需要视频连线后方技师才能启动火控系统。
这场战争正在改写现代冲突的规则。当双方都拥有近乎无限的承受力时,胜利的定义不再是突破防线,而是看谁先找到跳出消耗公式的变量,俄军是用廉价装备,乌克兰是用“廉价”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