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近期针对“台独”势力展开的“海峡雷霆—2025A”军演,确实释放了明确的震慑信号。
根据东部战区发布的信息,此次演习不仅动用了山东舰航母编队、歼-16等主力战机,还首次实现海警舰艇“混天绫”式环台执法管控,形成海空一体化的实战化演练。
这种军事行动的直接目的,正如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所言,是让“台独”分子“看到拳头”——当71架军机、13艘军舰逼近台岛,甚至突破所谓“24海里线”时,台当局所谓的“防线”在解放军压倒性优势面前形同虚设。演习期间岛内出现民众囤积物资、台商加速转移资产等现象,恰恰印证了军事威慑的现实效果。
在此背景下,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率团赴大陆会谈本应是缓和局势的契机。国台办主任宋涛在江苏徐州会面时,明确表示“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没有什么问题不能商量”,甚至暗示统一后台湾可保留行政自由空间,这相当于大陆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释放了极大诚意。
然而夏立言的回应却令人失望:他虽提及“九二共识”和反“台独”,却刻意回避“一个中国”核心原则,仅强调“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的岛内民意。这种选择性表态暴露了国民党的根本性矛盾——既想通过两岸互动获取政治资本,又不敢触碰两岸同属一中的法理现实。
这种政治投机早有先例。马英九时期推行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本质上是对两岸关系本质的模糊化处理。如今国民党依旧沿袭这种策略,在岛内“拒统”民意与大陆促统压力间左右摇摆。
例如朱立伦一边谴责大陆军演“破坏和平”,一边又声称要“延续两岸交流”,这种既要大陆让利又不承认主权的双标立场,注定难以获得信任。
事实上,国民党2024年败选给赖清德的关键原因,正是其无法提出清晰的两岸论述,导致中间选民转向更能煽动“抗中保台”情绪的民进党。
从更深层次看,国民党的战略短视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误判大陆底线。宋涛反复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对话基础”,而夏立言却试图将“九二共识”抽离政治内涵,仅作为经贸交流的敲门砖。
这种操作如同盖楼不打地基,大陆早在2025年3月就通过曝光台军网军人员、设立“台独”举报专栏等法律手段表明:任何回避主权问题的“交流”都是空中楼阁。其二,忽视实力对比。
当前大陆GDP是台湾22倍,军费开支超其15倍,仅福建舰航母的吨位就超过台海军总排水量。当解放军已具备“首战即终战”能力时,国民党仍幻想通过“和平呼吁”维持现状,无异于刻舟求剑。其三,错估国际形势。
美国虽在军演后表态“严重关切”,但同步对台征收32%电子关税,导致台积电股价暴跌,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支援让台湾民众看清了美方真实意图。日本、欧盟的声明更是流于形式,连菲律宾都坦言“台海冲突将无可避免卷入”,可见外部势力早已做好弃台心理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岛内民意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军演期间70%民众对局势表示担忧,超半数不满赖清德处理方式,金门民众更率先通过拒当“台独前线”表明态度。
这些信号显示“台独”煽动的“恐中”情绪正在退潮,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利益的理性考量。
可惜国民党未能把握此契机,反而在统独议题上继续“打太极”:夏立言在厦门台商座谈会上承诺推动“台商权益保障条例”,却对如何化解政治僵局只字不提,这种“只谈生意不谈政治”的套路已越来越难获得大陆耐心。
反观大陆的对台策略,已形成军事、法律、经济、民生的多维打击网。军事上通过常态化演训压缩“台独”空间;法律上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明确红线;经济上凭借ECFA框架掌握主动权;民生上持续推出同等待遇政策争取台湾民心。
这种组合拳的效果正在显现:台“国防部”误发情报邮件、导弹部署被民众拍照上网等乌龙事件,暴露出台军管理混乱和民心涣散。就连赖清德近期突然抛出“无条件对话”,也被解读为选举压力下的权宜之计,其“务实台独工作者”标签注定难以取信大陆。
历史的进程从不等待犹豫者。当马英九前智囊赵春山呼吁“主动提出统一议题”时,国民党却连“一个中国”都不敢承认,这种政治怯懦使其彻底丧失在统一步伐中的角色定位。
大陆早已明确“和统”窗口不会无限期开放,此次军演中火箭军参与“对陆打击”演练、海警实施“临检拿捕”等动作,都是对《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非和平手段”的具体预演。
若国民党继续在原则问题上装聋作哑,不仅会错失参与两岸协商的历史机遇,更可能被觉醒的台湾民众抛弃——毕竟没人愿意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一个连立场都不敢明确的政党。
说到底,两岸关系的本质是统“独”较量,不是单纯的利益交换。大陆的军事演训、法律惩戒、民生惠台等措施,最终目标都是为实现统一创造条件。
国民党若真想成为“和平使者”,就必须正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治现实,而不是把“九二共识”当作逃避核心问题的挡箭牌。
当山东舰的舰载机掠过台岛上空时,所有人都该明白:留给政治投机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