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许世友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后不久,便辞去了相关职务,选择在南京中山陵养老。当时,许世友感觉自己身体健康情况越来越差,年龄也越来越大,就自然而来想到了自己的后事问题。
许世友革命资历深且战功赫赫,为党和国家做了重大贡献。在许世友看来,自己为国家也做过一点事情,遗憾的是未能照顾好母亲,欠她太多太多了。晚年,许世友经常喃喃自语:活着尽忠,忠于毛主席;死后尽孝,为母亲守坟。
1985年初,许世友的健康情况已经很差了,生了一场大病,元旦刚过,吩咐秘书给党中央写报告,说明自己来日无多,对组织别无所求,只求在死后实行棺葬。
许世友这个要求,实际上中央也很为难的,他为何坚持要棺葬呢?这与将军的孝道有很大的关系。
许世友的孝道
许世友6岁那年失去了父亲,母亲一手将他带大,母女俩非常有感情。许世友是当地有名的大孝子,兄妹6人中,许母最疼他。
许世友两岁时,营养不良,胳膊腿很细,不要说走路,站起来都吃力。许父养家压力大,一家人饿着肚子,想把小许世友卖给别人换点粮食,许母知道后死活不肯,宁可自己不吃也要养活他。
为了一口吃的,许母带着许世友讨饭,讨得一口吃的,自己不吃,给许世友吃。有时候,许母饿得晕倒了,许世友呼喊着“俺娘,俺娘!”把母亲唤醒。就这样,许母用她瘦弱的肩膀,挑起了一家的重担,过得非常不容易。
许世友懂事后,越发觉得母亲养他不容易,立志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8岁那年,许世友为了学点本事,减少母亲的负担,来到少林寺学艺。
许世友参加红军,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后,经常因思念母亲而流泪。1932年10月,红军不得已撤出鄂豫皖根据地,许世友的家乡被敌人占领了,他冒着生命危险,回家看望母亲,往往是半夜回家,黎明前离开。
许母深明大义,对儿子只报喜不报忧,鼓励他好好干革命,将来能出人头地,给穷苦百姓谋一条路。带着母亲的教诲,许世友在革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我军的高级将领。
1952年,新中国已经成立3年了,此前许世友一直因为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回家看望母亲。组织任命许世友为山东军区司令员后,他想念近二十年没有相见的母亲,急着想回家看看。
来到家门口,许世友发现一位老婆婆向家门走来,灰白的头发犹如一堆乱草,穿得破破旧旧,背着一捆柴火,像是刚上山砍柴下来的。
母子俩相互看着对方,许世友脑海里寻找二十年前对母亲的记忆,看着眼前的老人,面目全非,愣在原地。许母走近一看,一眼认出了他是许世友,兴奋地叫喊:你是三伢子(许世友小名)吧。
“嗯嗯”,许世友点点头,哭着喊道:娘!我是三伢子,来看您来了!随后,许世友跪倒在母亲面前,母子俩相拥而泣,有许多话要说。看着母亲过得如此艰难,许世友良心难安,为母亲擦拭眼泪,决定要把她接到济南,亲自伺候,尽一份孝道。
儿子的孝心,许母难以推脱,没想到,因为过惯了乡间生活,到济南城后不到一个月病倒了。许母知道儿子工作忙,每天还要把时间浪费在自己这个老太婆身上,为不耽误儿子,也是过不惯城市生活,许母再三对儿子说要回老家生活。
许世友是一个孝子,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思,只能将她送回大别山老家。为了让母亲安度晚年,许世友让大儿子许光回乡工作,这样可以照顾奶奶。
当时许光已经是某舰队的航海长,大有作为,如果不是被父亲调到大别山地方工作,他会有更好的前途。乡亲们经常说:许世友是孝子,许光更是孝子,替父亲尽孝道,做出这么大的牺牲,真是难得。
对此,许光无怨无悔,他说:父亲军务缠身,我替父亲,也为自己尽孝道,理所当然。
当地百姓听闻,感叹道:许家真的满门孝子呀!
因为公务繁忙,许世友无法经常看望家中老母,一切就拜托给儿子许光了。许母病逝后,许世友异常难过,跪在母亲的坟墓前痛苦地说:娘,我忠孝难全,你老人家健在我未能服侍你,我死后,一定来为你守坟。
邓小平批准许世友的请求
许世友对母亲的孝道,感到了全县百姓,许母有此子,也是死而无憾了。许世友一直希望将来自己能够归葬家乡,守在母亲坟边,他认为:要守坟,就一定要完尸土葬化成灰,变成烟还守什么坟。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火葬《倡议书》上签了名,许世友看了后,找到毛主席表示自己不理解,他说:人死如灯灭,入土方为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嘛。毛主席听完,没有反驳许世友,一笑了之。
许世友病逝前,让秘书给中央写了报告,提出要土葬的请求。随着许世友病情不断恶化,他经常询问秘书报告是否有了回复。
一天,许世友醒来,对坐在病房床头前的侄子许大权说:你不是会开车嘛,能搞一辆卡车吗?我死后,你开车把我送到老家去,用塑料布包一包,在奶奶坟前挖个洞把我埋掉。
组织收到许世友的报告后非常重视,但谁也做不了主,毕竟当时已经明确规定,除了少数地区外,人逝世后要火葬了,谁都不敢批许世友这个特例。
最后,报告传到邓小平的手里,由他拍板决定。邓小平充分理解许世友提出的要求,挥笔在报告上写了“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邓小平在党内以坚持组织原则闻名,长期以来,他一直强调干部逝世后要火葬,而且要丧事从简,包括他自己也要按规矩办事。许世友提出土葬,让邓小平有些棘手,会考虑一些问题,诸如“如果同意许世友土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思考后,邓小平认为,许世友毕竟是许世友,全国就此一人,不能用一般人的看法去说明这个问题。对许世友的遗愿,邓小平选择了宽容和理解。
为了尽可能减少反面影响,许世友病逝后,组织没有给他开追悼会,他的遗体被秘密送往老家安葬,葬在许母坟的一边。葬礼办得较为保密,低调处理此事。
结语
对党和国家忠诚,对母亲孝顺,许世友是一位忠孝之人,老将军的人品没得说,值得我们尊敬!许世友能够土葬,这是国家对这位有功之臣的特殊待遇,相信绝大多数人是支持和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