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2022年10月15日23:06:33 军事 173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碧蓝的大海和晴朗的天空,一艘钢铁舰船破开巨浪沉默地向前航行。

这是郑州舰,它的舰长是中国海军首位女舰长——韦慧晓

她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曾是华为花百万年薪想要留下来的高级人才。

可她偏偏选择了从军这条路,放弃百万年薪,脱掉自己的所有光环,毅然入伍。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韦慧晓

从百万年薪的金领到籍籍无名的舰上女兵,这一路她都经历了什么?

海上的风浪与暴晒,无边的训练与坎坷,她想过放弃吗?

以高龄入伍的她,却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位女舰长,她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韦慧晓的传奇故事。

一、从学校到华为再到学校

1977年,在广西百色的一户壮族人家里,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

家里人给她取名为韦慧晓,希望她能聪明伶俐,健健康康长大成人。

这个家庭并不富裕,父母常年外出务工,但韦慧晓是个自制力很强的孩子。

该学学,该玩玩,从不对自己放松要求。

努力学习的韦慧晓自然也得到了命运的嘉奖,在学业上表现得十分优秀。

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别人家的孩子”,教过她的老师都赞誉她是个“方方面面都很出色的人”。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韦慧晓(左一)与玩伴合影

但别人家的孩子,偶尔也会有马前失蹄的时候。

广西百色是有名的红色革命文化之乡,也是我党红七军的发源地。

后来,在张云逸等人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斗,是赫赫有名的功勋部队。

这里的孩子,从小到大听得最多就是无数为国捐躯的烈士先贤的故事。

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韦慧晓从小就有一个“军人梦”。

一心想当兵报效祖国的她,理想院校是国防科技大学,可是高考成绩却不如预期的那么高。

最后在老师的建议下,她报考了南京大学气象学

进入大学的她,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是努力且自律。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韦慧晓

专注学业的她也不忘在社会实践上努力,她的课外生活当得起“丰富多彩”四个字。

南大这个学霸扎堆的地方,韦慧晓也是一颗耀眼的星星,成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

1998年10月,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西南角上的一座漂亮三层小洋楼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这里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故居,而远道而来的客人正是美国前总统老布什

远道而来的客人自然要受到东道主的热情欢迎,比如献花。

学校仔细考量后,常年专业成绩位列前茅又长相端正的韦慧晓成为了学生代表,由她向老布什献花并表示欢迎。

在活动当天,韦慧晓表现得落落大方,一口流利的英语更是让老布什大加赞叹。

老布什接过花时,直接拉住了她的手,不住地称赞夸奖。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老布什

2000年,韦慧晓从南大毕业,她选择了加入华为。

在那里,干练又上进的她成长得很快。

花了两年的时间,她正式升任高级副总裁秘书以及行政助理。

年轻又有能力,还十分擅长交际,华为上下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位姑娘,能干得很。

到2004年,她已经成为华为众人口中的“金牌白领”。

自己是“金牌个人”,所带团队是“金牌团队”,职业发展得那么顺利,按理应该继续乘胜追击,继续向前发展才是。

但是韦慧晓却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似乎是时候给自己充电了!

说干就干,她从华为辞职,加入了考研的大军。

因为韦慧晓工作上的优秀表现,华为老总任正非还给她留了一句话:

你如此优秀,我们华为的大门随时都为你敞开!

承诺只要她毕业后愿意回来上班,华为都会有她的位置,还会给她更高的待遇。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任正非

2004年,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跨专业考研成功,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录取。

二、她的“八百里路云和月”

韦慧晓在离开华为后,还参与过一场环球洲际小姐大赛,在那里她展现了自己柔美的一面。

本科期间就担任过礼仪队队长的她,在赛场上也是游刃有余,取得了中国特区赛区十佳的成绩。

但可以靠“美貌”吃饭的她,却偏偏选择了靠才华。

韦慧晓进入研究生院后,比在本科时更加努力刻苦。

除了精进自己在学术上的造诣外,公益占据了她的绝大部分时间。

2005年,韦慧晓参与了西藏地区的地勘工作,是当时前往阿里、那曲地区的考察队里第一个女志愿者。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韦慧晓西藏

西藏在我们普通人眼里,就是一个可供旅游的高原,独特的地域风貌与异域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

但,这只是西藏的一部分地方。

在被开发完善的旅游区之外,还有大片大片的荒原野地。

那里,才是考察队的目的地。

对考察队来说,西藏有的不只是磨人的高原反应和难耐的昼夜温差,还有崎岖难走的山路。

落石或是沟壑,汹涌的激流或是废弃的矿坑,这一路上的每一步都可能有危险如影随形。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西藏荒原(图片来源于网络)

韦慧晓在一次采访中就讲述过自己随考察队前进路上的故事。

她说有一次遇上了一股激流,半人高的浪激荡而来,差点把她卷走。

而在这条行进的路上,马虎大意更是容易致命。

他们有次走的山间小道只有一人宽,一不小心落错脚,就极有可能落下山崖。

而山崖下,是深不见底的矿坑。

这一路上的见闻让考察队的成员都是感慨良多,既承担学术任务又充当支教老师的韦慧晓,更是对教育这一问题深深触动。

等考察队的工作完成即将返程时,韦慧晓再次作出决定——继续援藏任务,留下来当支教老师。

这里的孩子,他们明亮的眼睛里是对外面的好奇,是对知识的向往。

如果没有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的限制,他们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韦慧晓在西藏

韦慧晓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她用自己的钱买来新的文具和生活必需品,又尽可能多地为他们答疑解惑。

耐心又有亲和力的韦慧晓,很快就成了学校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但天下无不散筵席,援藏任务就要结束,韦慧晓和孩子们一一告别。

在走的最后一刻,韦慧晓这样说道:

“我将继续行进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这条路上还会有很多个不同的‘八千里路’,我将满怀欣喜地迎接未来的风雨阳光。”

回到学校后,韦慧晓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通通写了下来,最后汇集成了一篇文章——《八百里路云和月》。

这篇文章被刊登在了中山大学的校报上,为其他想参与援藏项目的学生有了很好的参考。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韦慧晓在西藏

这是韦慧晓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但只是她的开篇。

后来的几年里,她一直在继续奉献自己。

2008年汶川地震,韦慧晓再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她不只是捐钱筹款寄物资,更是直接赶赴灾区,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支援救灾工作。

08年有苦也有甜,中国在这一年承办了夏季奥运会。

毫无意外地,韦慧晓报名了志愿者工作。

通过层层选拔,表现优秀的她被选中,参与了全国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志愿工作。

也是这一年,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她将被更多人看到——韦慧晓被《中国研究生》杂志选为封面人物。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韦慧晓

三、拒绝百万年薪执意从军

时间走到2010年,这时的韦慧晓即将博士毕业。

她收到了老东家的邀请——华为愿意用百万年薪聘请她。

可韦慧晓拒绝了,她有自己愿望。

在之前的一次南海勘测之行中,有一画面时常在午夜梦回时被韦慧晓记起,那就是南海舰队演习时的场景。

如今,她的心底有什么东西再一次苏醒了。

是的,从军梦,她一直深埋在心底的愿望。

她知道,我国博士毕业入伍的最高年限是34岁,她要是再不行动,这辈子都要没机会了。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南海舰队

要当兵,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行的事儿。

这些年她一直在为自己进行相关训练,比如体能。

从一开始的每天五公里,到后来的一天十公里,韦慧晓自信自己的身体足够强健。

她为了能圆梦,还特意写了一封自荐信,其中有一封被寄去了海军机关。

她在信中,一点点写明自己的履历,一点点剖析自己的全部。

韦慧晓在信中写道:

航母是中国水兵最大的舞台,为了梦想,我申请当一名普通的航母舰员,在战风斗浪中历练成长!

这封自荐信写了足足有两百余页,向相关部门展现自己的同时,也满满充斥着她的报效祖国的决心。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中国航母

这一年的时机也非常好,中国海军正预备启动组建航母接舰部队。

她的自荐信,成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在自荐信寄出去的第三天,韦慧晓就收到了海军部门对她的回复。

半个月后,她的机会来了——海军特地派人到韦慧晓所在的学校对她进行考察。

因为新部队的组建需要时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韦慧晓都无从得知自己的考核结果。

直到2012年,她等到了答案——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海军。

这是中国海军首位以35岁入伍的女博士,按她的年龄来说,甚至可以用破格二字。

进入部队的那一刻起,韦慧晓脱掉了所有的光环,她就是一名新兵。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韦慧晓

四、海洋上的无声蜕变

韦慧晓是幸运的,因为她成为海军的第一天起,就拥抱了过去无数先辈梦寐以求的“大国梦”——辽宁舰,中国首艘航空母舰

韦慧晓成了航母辽宁舰上的一员。

绕是做好心理准备的她,也不得不承认海上的日子远比自己想象中难过。

海上风浪与颠簸让韦慧晓整日整日头昏目眩,军营里的一些常识更是让她摸不着头脑。

比方说有一次,韦慧晓和战友们一起爬舷梯时,突然听到了一声哨响。

她的战友们都停了下来,面向一侧立正站好敬礼。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韦慧晓

但韦慧晓却忽略了这声哨响,继续向前。

忽略哨响的结果就是一则通报批评。

原来这是升国旗的哨声,按规定,所有军人都应该暂停手上工作,面向国旗敬礼。

知道自己哪里缺,就要在哪里补,韦慧晓开始虚心向战友们请教。

一段时间后,军队里的常识是摸索清楚了。

常识的空缺可以多问多看,体能上的训练就只能咬牙坚持了。

每日的训练任务让她看到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但退缩就不是韦慧晓了。

她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体能训练,不求最好,起码不能拖后腿。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韦慧晓

韦慧晓每天都有给自己不停地加练,更是在游泳上下了很大功夫。

海军不能是个旱鸭子,不是吗?

只要靠岸了,有机会她就会扎到海里去游上一圈。

恶补是有效的,韦慧晓的体能很快追上了她的战友。

韦慧晓对自己的要求十分高,总是不停鞭策着自己去进步。

她奉行自己的“天花板理论”,就是说不能满足于现状、贪恋舒适圈,要永远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体能有了、基本常识会了,就去了解航母、航海指挥知识……

一路走下来,她完全脱胎换骨了——像个老海兵一样。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韦慧晓

她的进步与能力,组织也看在眼里,韦慧晓的海军开挂人生开始了。

2012年10月,韦慧晓被任命为辽宁舰航海部副航海长。

短短半年多,就从新兵蛋子走上副部长,她的成长惊艳了所有人。

她不只是第一个以34岁入伍的女博士,更成为了航母上第一位女副部门长。

五、岁月将给她加冕

走过的每一步路,都会在未来的一天成为闪闪发光的人生宝藏。

韦慧晓的八百里云和月,迎来了加冕时刻。

2016年5月,韦慧晓通过独立操纵考核,中国海军史上第一位女副舰长诞生。

之后陆续参与“猎鲨”、中俄“海上联合-2016”等重大演习演训任务,并圆满完成。

过了一年,她调任郑州舰副舰长。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韦慧晓

2017年11月,东盟成立50周年国际舰队检阅活动开幕,韦慧晓率领郑州舰出席。

她的亮相引起了东盟及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海军人员的关注和好评。

近日,韦慧晓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她调任绍兴舰舰长,并带领绍兴舰完成训练任务返航。

这是韦慧晓海军生涯的又一新篇章,也是中国海军史上的一个新纪录。

她是中国海军首位女舰长。

绍兴舰是我国新型的导弹驱逐舰,由韦慧晓担任舰长,可见组织对她的看重。

韦慧晓用了10年时间,向之前破格录取她的人证明,她无愧于自己的选择,也对得起他们的期望。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韦慧晓

韦慧晓曾在《开讲啦》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种是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好显示出来自己身价百倍;另一种是我这种价值观,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戴过了,所以身价百倍。

这句话让说出“北大还行”的撒贝宁也直叫好,说:

学到了!以后年轻人再问我的价值观,我就用这一句。

韦慧晓不需要外在物质的衬托,因为她自己本身就光芒万丈。

而她所有的光芒不是来自父辈映射,是她一点一点为自己画上的。

现在,她的逐梦之路还没结束,她还在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自己的未来篇章。

韦慧晓说:

“我的逐梦之路还很长。曾经我渴望走遍百色的每一座山峰,现在,我的梦想是率领战舰守卫祖国的万里海疆。”

那个拒华为百万年薪,38岁成为中国女舰长的女博士,你还记得吗? - 天天要闻

韦慧晓

她的故事不是个例。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主动选择投身军旅,他们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要做个团长还是旅长的。

他们有的只是一颗赤子之心,国家培养我,长大后,强军有我、强国有我!

当然,报效祖国不是只有从军一条路。

我们在各行各业中努力发光发热,有一份力就尽一份力,也同样是在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添砖加瓦。

青年们,有力量就去做吧,未来的中国还要看你们!​​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交通科研老兵:冻土变“芝麻糊”,如何在“芝麻糊”上修路是非常大的挑战 - 天天要闻

交通科研老兵:冻土变“芝麻糊”,如何在“芝麻糊”上修路是非常大的挑战

5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来自交通领域的代表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勇当开路先锋”与记者见面交流。在见面会上,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副主任田波分享了一段在高原上搞科研时的难忘经历。当时由于临近春节找不到帮手,他们只能自己搬运砂石料和水泥。“卸完...
德国资助乌克兰生产远程武器 俄罗斯警告德“已再次成为敌人” - 天天要闻

德国资助乌克兰生产远程武器 俄罗斯警告德“已再次成为敌人”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28日宣布德国将出资支持乌克兰生产远程武器。虽然默茨并未明确表态会否向乌克兰提供可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的“金牛座”巡航导弹,但是俄方已视德国“直接卷入”俄乌冲突,并警告德国“已再次成为敌人”。 5月9日,德国总理默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出席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彭子...
震撼!国内首次海上软着陆火箭回收试验,在烟台海阳圆满成功 - 天天要闻

震撼!国内首次海上软着陆火箭回收试验,在烟台海阳圆满成功

5月29日4时40分,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在海阳东方航天港进行了首次飞行回收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为全尺寸薄壁不锈钢火箭,直径4.2米,总高度约26.8米,起飞质量约57吨,试验飞行时长125秒,飞行高度约2.5公里。本次飞行试验顺利完成点火起飞、满推力爬升、变推力调节、发动机一次关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