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舰被拍到了

2022年10月11日14:15:38 军事 1358

军舰被拍到在“北溪”管道泄漏处附近巡航

美国军舰被拍到了 - 天天要闻

视频截图

当地时间10月10日,丹麦广播电视台报道,博恩霍尔姆以北的波罗的海上空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美国军舰“保罗·伊格内修斯”号驱逐舰在靠近“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泄漏处的地方巡航。

据美国海军称,这艘是一艘配备导弹驱逐舰,它正在波罗的海巡航。

此前报道:“北溪”疑云:德军警实地调查 美军机曾现场出没

德国媒体9日报道,德国海军和联邦警察已派出一支联合调查队前往波罗的海博恩霍尔姆岛附近水域,对“北溪”天然气管道两周前发生泄漏部位实地侦查。

德国军警实地侦查

为德国“今日新闻”制作节目的西德意志广播电台和北德意志广播电视台获得德国国防部递交联邦议院国防委员会的一份文件,内容显示联邦警察总监迪埃特·罗曼上周请求军方协助“获取有关‘北溪-1’和‘北溪-2’波罗的海管道受损情况的图像”。申请获批后,警方将派人潜入水下,拍摄“北溪”泄漏点照片。

综合“今日新闻”和德新社报道,德国海军两艘船只已于7日从各自基地驶往现场,一艘扫雷艇搭载军方人员,一艘多功能艇搭载参与侦查任务的文职人员。

9月26日,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海底管道“北溪-1”和“北溪-2”发生天然气泄漏,泄漏点共四处,分别位于丹麦和瑞典专属经济区。丹麦和瑞典地震监测机构观测到泄漏点所在区域当天发生强烈震动,认为发生“爆炸”,两国政府和欧洲联盟怀疑泄漏为“蓄意破坏”所致。

“今日新闻”援引德国司法部长马尔科·布施曼的话报道,总检察长正考虑对“北溪”管道遭破坏事件启动刑事调查。

“北溪-1”于2012年开通,从俄罗斯维堡出发,经波罗的海直通德国,向欧洲多国输送俄产天然气,年输气量可达550亿立方米。“北溪-2”与“北溪-1”大致平行,设计容量相当,去年完工后,因美国方面阻挠,迟迟无法投入运营。

俄罗斯2月下旬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前几天,德国政府中止该项目审批进程。西方随后对俄罗斯发起一系列经济制裁欧盟决定逐步减少进口俄能源。俄方则减少对欧洲供气,“北溪-1”输气量6月中旬以后大幅减少,8月底因维修原因彻底暂停输气。

“北溪”管道漏气虽已停止,但俄方运营商表示无法确定受损处何时能修复。

如今,欧盟国家能源价格飙升、供应紧张,引发民怨。在德国,部分团体呼吁取消对俄罗斯制裁,并批准“北溪-2”开通,以缓解本国能源危机

美国军机现场出没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总检察院已将“北溪”漏气事件作为“国际恐怖主义行径”启动调查。俄方先前表示希望参与丹麦、瑞典两方对“北溪”漏气事件的调查,但遭两方拒绝。

针对美国媒体将怀疑目标指向俄罗斯的说法,俄方斥为“愚蠢而荒唐”之言,并表示“北溪”遭破坏背后最大受益者是美国,因为后者一再打压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的地位,好让欧洲购买更多美国液化天然气。此外,美方不愿欧盟因能源需求与俄罗斯走近。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9月30日就“北溪”漏气事件发表评论,称此事是有利于欧洲“一次性彻底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巨大机遇”,引起舆论哗然。

英国路透社7日援引航迹追踪数据报道,在瑞典方面9月26日监测到博恩霍尔姆岛东南方水域疑似发生“水下爆炸”大约同一时间,一架从冰岛出发的美国海军P-8A“海神”号反潜巡逻机正飞越北海上空、前往波兰西北部,几小时后又飞到“北溪-2”漏气点附近。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就此报道向美国军方求证。美国海军发言人塔玛拉·劳伦斯9日回应称确有此事,但解释说那架军机当时正在“执行例行波罗的海海上侦察飞行任务,与‘北溪’管道泄漏事件无关”。劳伦斯还说,那架军机经常往返于美国盟友及合作伙伴国家的空军基地,执行第六舰队辖区内任务。(环球网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参考消息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美国这就期待上了:中方会不会放宽稀土出口管制? - 天天要闻

美国这就期待上了:中方会不会放宽稀土出口管制?

【文/观察者网 王一】“美国和中国互相暂停关税后,稀土出口现在成为焦点,”美国《财富》杂志5月12日报道称,美国希望能保持对中国稀土的获取渠道,而中国则将其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视为一种可以用来抵御美国威胁的“武器”,这使得该问题成为两国经贸
台军“海马斯”首次实弹射击中两次“出包” - 天天要闻

台军“海马斯”首次实弹射击中两次“出包”

【文/观察者网 山猫】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台军从美国采购的M142“海马斯”火箭炮系统,昨天在屏东九鹏基地进行了运抵岛内接装后的首次实弹射击。射击过程中,曾两次出现“信号异常”,导致射击暂停,报道还表示,美方原厂人员也在现场“提供技术支持”。 正在发射中的台军“海马斯”炮车 台湾“联合新闻网” 屏东九...
记者观察丨从埃拉特港看以色列为战争付出的经济代价 - 天天要闻

记者观察丨从埃拉特港看以色列为战争付出的经济代价

埃拉特港是以色列连接红海的唯一港口,具有重要的贸易和战略意义。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地区局势迅速升级。数据显示,2023年共有14.9万辆车经由埃拉特港进口,而整个2024年,这个数字为0。埃拉特港空荡荡的码头,折射出了这场复杂地区冲突所带来的经济代价。记者:冯国芮 王卓伦 陈君清报道员:尼克·柯留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