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一些国内外影视剧的引导,我们通常认为志愿军在作战的时候,采取的是所谓的“人海战术”,靠兵员数量压垮对方。这其实是错误的,志愿军打仗向来讲求灵活、取巧,断然不会采取这种近乎于“自杀式”的进攻手段,一些美军士兵的回忆录可以证实这一点。
其实“人海战术”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集群冲锋”,其起源于古代,在东西方战场上沿用了上千年。但在一战的时候,随着自动武器的发明,机枪成为了步兵的“收割机”,在凡尔登战场,德奥与英法的阵亡人数总计近80万,可谓惨烈。此战也正式宣告人海战术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战争,应该被淘汰掉。
西方的军事专家为了对付有自动武器加持的防线,开发出了坦克和各类装甲车,用以快速突击。而东方的中国因为军工落后,暂时无法效仿西方,只能在轻步兵战术上下功夫,以弥补装备上的劣势,于是三三制、穿插、侧击、三快一面等经典作战手段应运而生。经过抗战、解放战争的历练,人民武装对步兵战术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迈入朝鲜战场后,给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迎头一击。
根据一些美国军官回忆,志愿军会步行百里长途奔袭,在联合国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他们后方,而且经常在夜间发起突袭。敢于打近战、刺杀技巧非常纯熟,而且不惧生死,若无上级命令,绝不会后退一步。
在攻坚的时候,志愿军也从来不会集群冲锋,我们以连队为例。战前,连长会确定三个排谁担任主攻、谁负责侧击,谁当预备队,正式交战时,两个排会分出若干个战斗小组,在长约百十米,纵深十到十五米的战线上互相掩进。除此之外,在敌人射击的盲点,一般会安排一、两门迫击炮作支援火力,专门对付敌人机枪阵地,在战线的右侧,会安排一个机枪班组,用来压制敌人暗堡、地堡的火力点。连部设置在战线后方,连长、指导员通过望远镜随时观察战况,如要改变进攻方式,则会让通讯兵前出到战线上,向排、班长传达命令。
如此高明、组织有度的进攻方式让敌人惊叹不已,曾参加过二战和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兵科尔曼评价称:志愿军擅长打时间差、空间差,集中兵力,在局部制造以多打少的机会,再利用出色的配合歼灭对手,比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人高明多了。日本由于军事思想陈旧,崇尚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因此一直沿用着集群冲锋,也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万岁冲锋”,日本人认为此举可彰显勇气。
这种作战方式在中国战场大显神威,但在太平洋战场,面对自动火力充沛的美军就吃了大亏,美军“战神”巴斯隆中士靠着一挺重机枪,一夜之间干掉了千余名日本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小奇迹。硫磺岛战役的时候,日军学乖了,才不再使用万岁冲锋。
再说朝鲜战场,联合国军在频频吃败仗之后,其指挥官李奇微大发雷霆,表示基层官兵军事素质太差,一遇到志愿军打近战、夜战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会呼叫救援、逃跑。他甚至直言,美国的男人正在变得越来越软弱!
后来,李奇微特地向美国国会申请,召回了很多二战老兵进入朝鲜战场,部队的战斗力才上了一个台阶,虽然仍在近战、夜战中吃亏,但好歹在攻守转换、战术配合方面有了进步。不过,就总体而言,他们仍不是志愿军的对手,在后续的历次季节攻势中,他们仍无法招架志愿军施加的军事压力,只能后退拖时间,待志愿军弹药耗尽之后,再发起反击。至1953年,中美双方坐上了谈判桌,经过长久的唇枪舌剑,终于达成一致,签署了停战协定,朝战由此正式宣告结束。
朝鲜战争对于新中国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一方面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打消了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对华的觊觎之心;另一方面也让中央军委领导人们意识到,人民武装不能总依靠血肉之躯去对抗敌人的飞机坦克,必须尽快推行军改,让部队走向现代化、机械化。现如今,这个宏愿实现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解放军已经成为全球顶尖的军事力量,再也不惧任何势力的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