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1年3月的一天,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正在办公室处理文件。突然间,工作人员将一份“被捕国民党人员”的名单送了上来,邓小平拿起来后进行了仔细的查阅。
当他看到“李杜”的名字时,突然眉头紧锁,他连忙问道工作人员:“这个李杜,是国军上将的那个李杜吗?”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邓小平连忙找到了情报处长于炳然,要他立刻将李杜释放,并特意向李杜郑重道歉。
西南工作时期的邓小平
李杜是蒋介石身边的高级将领,在解放后被我军抓获实属正常,为什么邓小平不仅要将他释放,还要委托专人向他赔礼道歉呢,这一举动引起了众人的好奇。
满怀报国信念,在哈尔滨一战扬名
这一切还要从李杜的个人经历开始说起。
1880年8月,李杜出生于辽宁义县的一户农民家庭。此时的中国仍处于满清王朝的统治之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老百姓对这样的生活也是无能为力。
和大多数的农民一样,他们一家人靠着租种的几亩地勉强地生活。李杜出生后,父母并不高兴,因为原本养活一大家子人就已经很吃力,更何况现在又多了一个孩子。
李杜稍微长大一点的时候,却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机灵,父母觉得这个孩子是个可造之材,便省吃俭用将他送到了私塾读书。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李杜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贫苦的人民大众
就在私塾读了几年后,家里遭遇了巨大的变故,李杜被迫辍学,跟着亲人去学手艺。在这期间,他亲眼见到清兵是怎样搜刮民脂民膏,心中产生了推翻这个旧社会的念头。
有了这个想法后,李杜决定参军,他想要自己取得军权,领兵来保护人民。他在附近的各个部队走访了一圈后,最终选择了一支名声好的部队。由于李杜头脑灵活,再加上之前受过教育,所以李杜直接担任了部队的司书。
自从投笔从戎后,李杜在家乡参加过剿匪,在东北讲武堂上过课,后来还担任了奉军的连长以及营长等职务。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两年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终结。李杜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更是非常地激动,他积极响应革命军的号召,剪掉了头上的辫子。与此同时,他还带领手下的士兵,和下面的那些顽固分子作战,保护那些投身于革命的仁人志士。
辛亥革命(油画)
1918年,李杜加入了张作霖麾下的奉军,并担任了总司令部第四运送大队大队长。此后,他一直在奉军中任职,由于他军事能力突出,又敢打敢拼,很快就在众多的军官中脱颖而出,从连长到师长,再到东北自卫军总司令,成长的速度也是非常快。
1931年,日军对中国东北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沈阳、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等大城市相继沦陷,数千万东北人民成为了亡国奴。
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依兰镇守使兼二十四旅旅长李杜挺身而出,肩负起了保卫哈尔滨的重任。
为了表明自己抗日的决心,李杜亲自致电北平救国会:
“只有杀敌李杜以光我中华民族,绝无降敌李杜以污我中华战史!
李杜联合众多的爱国将领成立了吉林自卫军,来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尽可能地打败日军,李杜还与王德林的救国军展开了合作,吸收了大量的爱国青年入伍,令抗日的队伍逐步扩大,并发展到了七个旅的规模,人数多达五万多人。
日军对东北发动大规模的攻击
1932年1月,在飞机、塔克的掩护下,伪吉林“剿匪”总司令于琛澄率领伪军五个旅向哈尔滨逼近。在这形势危急之时,李杜将军带着官兵们忍受着零下30度的严寒,亲自带头负责起了哈尔滨外围的防务。
1月27日早晨,日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面对侵略中国国土的日军,战场的李杜亲自提刀拿枪作战,与战士们一起,将日军队伍打散,经过两天的浴血拼杀,最终将日军成功打退。
哈尔滨初战告捷,振奋了军心和民心。李杜将军率领部队开进哈尔滨,受到了社会各界民众的欢迎。
李杜从此名扬天下,中国民众将其视为民族救星,关东军则将其视为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恼羞成怒的敌军派出飞机到哈尔滨城区撒下了传单,企图威胁和逼迫李杜撤出哈尔滨城区,在哈尔滨军民的同心协力下,日本人的如意算盘没有得逞。
日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再一次调集重兵对哈尔滨进行了大规模的进攻,第二次哈尔滨保卫战正式打响。面对敌人的大兵压境,李杜没有丝毫的惧怕,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将士在短短四天的时间内就将日军天野旅团重创。
日军对哈尔滨大举进攻
日军看见眼前的形势不对,除了让人进行支援外,还专门调来了20架轰炸机进行了轰炸。对此,李杜不得不率领部队退守宾州,重新调整状态,试图与日军决一死战。
后来,日军又对李杜率领的部队进行了多次“围剿”,想要击垮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念。面对敌人的进攻,李杜却从没有放弃抵抗,他多次在讲话中号召国人:“宁杀敌而死,绝不苟且偷生。”
在李杜将军的影响下,东北各地的民众自发组建了各种抗日组织,誓死要与日军决战到底,沉重了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们
与梅、竹自喻,拒绝与共产党为敌
在领导广大军民抗日的同时,李杜也接触到了共产党员。在此过程中,他就被共产党人的精神所折服,从心底敬佩起了这些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家们,并希望能够联合共产党的力量一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936年,随着日军侵略的步伐越来越快。李杜不仅联系张学良手下的旧部,还时刻同共产党征求抗战的策略,可以说为了东北的抗日事业殚精竭虑。
同年4月9日,在李杜的促成下,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进行了会晤,并达成了联合抗日协定。
1936年12月,张学良联合西北军爱国将军杨虎城发动了“兵谏”,囚禁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能够有此次的爱国行动,离不开李杜的影响。
1937年,日军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抗战爆发后的第一时间,李杜就来到了重庆,以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建立了总司令部。
李杜将军
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数万抗联的将士与敌人浴血奋战,牵制了敌人数十万的兵力,这都离不开李杜将军的领导。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地在重庆发表演讲,向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募捐,希望大家有钱出钱,同心协力来守护共同的家园。他的一系列的行动,大大推动了中国的抗日事业。
当时国共两党虽然达成了合作,可在蒋介石心中共产党却是心腹大患,李杜四处筹款的行为也遭到了蒋介石的嫉恨。在蒋介石看来,李杜积极筹款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变相地扩大共产党的势力。
于是,蒋介石便让人日夜监视李杜,防止他与共产党人接触。到了1942年,蒋介石为了排挤共产党人,竟然让人查封了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
同时,李杜的亲人和护卫也没有幸免于难,都遭到了蒋介石的迫害,可为了中国的抗日事业,李杜没有丝毫的畏惧。
1945年,中国军民经历了十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李杜的心中非常激动。可蒋介石为了独裁,却不断地调集重兵,内战的阴云再一次笼罩在了全国人民头上。
蒋介石
蒋介石为了抢占胜利果实,准备派一些义勇军将领和东北籍人士回到东北。在东北籍将领中,李杜不管是在资历还是威望上,都是除了张学良以外一众东北军中最高的,他也成为蒋介石心目中最为合适的人选。
可李杜之前多次帮助共产党人,蒋介石并不放心,于是他以让李杜回乡为要挟,要求李杜公开发表反共声明。虽然李杜对家乡日夜期盼,可他心中一直忠于革命事业,拒绝蒋介石提出来的无理请求。
于是,李杜暂时留在了重庆。蒋介石为了让李杜屈服,不仅派出特务严密地监视他的行踪,还强迫他退出军界,断绝了他的生活来源。可李杜宁愿清贫,也不愿意追名逐利,他时常以竹、梅自喻,并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他参加了重庆红十字会,开办了学校、医院,来收纳孤寡老人和儿童,从事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
为了支持进步事业,他还先后参加了李济深、蔡廷锴等民主人士组织的反战活动。他在国统区坚持斗争,不畏风险,积极投身到了反独裁统治的民主进步事业之中。
重庆宣告解放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大战役,逐步消灭了国民党的有生力量。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解放军渡过长江,然后又挥师西南,身在重庆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即将迎来自己的末日。
蒋介石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就在重庆解放前夕,留下了大量的特务,潜伏在了各个地方,寻找时机肆意破坏。
为了抓捕杀人如麻的特务,解放军战士加大了稽查的力度,他们一方面盘查路上的可疑人员,一方面清查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宪兵人员。而解放军在盘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国民党曾授予李杜上将军衔的事情,于是便将他带走关押了起来。
被关押起来后,李杜一直缄口不言,战士们对李杜的过往更是一无所知。因此,李杜一直被关押在看守所。
当时的邓小平正是中共西南局的书记,他在翻阅手中名单的时候,“李杜”的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
邓小平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对这个一心抗日的老将领自然有所耳闻。他心中疑虑了起来,这个李杜是不是当年那位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李杜呢?
邓小平同志在讲话
他当即让手下人进行调查,看是否有重名或者登记错误的情况,但属下传来的消息却告诉他,这位李杜正是当年在东北领导抗日的将领。
邓小平的心中非常生气,他没有想到当年为了国家浴血奋战的抗日将领,竟然被手下人无故地关在了监狱。于是他当即给西南局情报处致电,要求立刻释放李杜,并赔礼道歉。
在邓小平的指示下,西南局情报处处长于炳然拿着邓小平亲自签发的特赦令,来到了李杜所在的石板坡监狱,将年迈的李杜将军请回了家。
对于这样的误会,李杜将军显得毫不在意,面对工作人员的诚挚道歉,李杜豪爽地说道:“你们也是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着想嘛,再说又不知道我之前的经历,老话说的好,不知者无罪嘛。”
全国解放以后,政府对李杜都非常关心,许多的领导同志亲自登门拜访,邀请他到北京居住。可是李杜并没有因为曾经的贡献就骄傲自满,他一直尽力支持党和人民的工作。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无数的志愿军战士为了保卫国家,来到朝鲜参战。李杜得知后,在第一时间要求亲属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他还把自己留下的一些积蓄都捐献给了前线。
李杜将军
由于李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比较高,他先后被人民推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政协委员。1955年,已经年迈的李杜将军参加了重庆市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很多的建议。
1956年8月,这位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的老将军离开了人世。逝世后,重庆市组成了治丧委员会,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甚至就连周总理还送来了花圈,来表达对这位老将军的怀念。
李杜将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无论身处哪一方阵营,在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人民。现在的新中国国富民强,人民也将永远牢记这位老将军,如果没有李杜将军这样的先辈,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