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日本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了30万大军发动了枣宜会战。而也就是在这场战争中,我国牺牲了二战中,中国阵亡的最高军衔的将领张自忠。当时的他年仅49岁,是上将军衔。死后蒋介石为其举办了盛大的下葬仪式,日本人更是将他的遗体安详地埋葬,不过最终还是被我国给抢回来了。共产党追张自忠为革命烈士。那么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受到国民党,共产党,日本人都如此尊敬呢?这场战争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这场枣宜会战是张自忠亲自率领部队与日本人展开的会战,当时的张自忠是总司令,正常应该是在后方指挥战斗,谁知道,由于战场太过于激烈,他为了鼓励将士们,自己也亲临前线去指挥战斗。虽然在张自忠抗日的历史上他经常这样。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竟然葬送了他自己的性命。
在这次的抗战中,当时张自忠带领的部队只有1500多人,结果被日军的6000多人给包围。为了能够突围,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抗战,最终张自忠的部队被迫退入了南瓜店十里长山。此时的张自忠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想各种的办法突围。但奈何,当时日军有飞机大炮的掩护,一个昼夜发起了9次冲锋,这也导致张自忠的部队人员在急剧减少。
在作战的过程中,他的左臂不慎受伤,但当时的他已经顾不了那么多,坚持要指挥战斗。终于在战斗进行的第三天下午的死活,张自忠手中只剩下了几百个士兵,无奈之下他只能交集自己的卫队全部前来增援,自己身边之剩下了一个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个人。但由于敌人的兵力实在是太强大,最终部队所有人全部阵亡,而张自忠也随之被杀。
而用日本军刀刺死张自忠的日本士兵名叫藤刚,他发现这个军人无论是从穿着,还是个人能力上来说,都不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于是就翻动了遗体,并且从遗体的口袋中发现了一根钢笔,上边写着张自忠这三个字。藤刚看到这三个字后大为震惊,赶紧禀报了上级。然而上级也有些吃惊,作为一名中国军队的司令,怎么可能在前线作战,而且还战死了,并没有选择逃跑,这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为了确认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他们找来了一位曾经与张自忠交过手的参谋长前来认尸。在将遗体擦洗干净后,确定他就是张自忠,于是日本方面将张自忠的面容以及仪容仪表都弄得很整洁,对伤口也进行了包扎,之后将他放入了一口上好的棺材中,将他下葬。而在下葬的当天,所以日本士兵整齐排列并在遗体面前脱帽致敬,并在下葬后为其立牌,之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除此之外,当天日军还将原本在汉口每日的广播停掉,播报了张自忠阵亡的消息。大概内容是,大日本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在本日“扫荡”湖北宜城沟沿的作战中,向敌三十三集团军总部发动了决定性打击而将其消灭。在遗尸中发现了支那大将张自忠总司令及其下属幕僚、团长等多人,同时缴获大量军事文件和军用地图,收到极大战果。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了最虔诚的崇敬和默祷。
在张自忠牺牲5个小时之后,黄维刚才率领部队来到了南瓜店支援。可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不仅部队上的人都牺牲了,张自忠也已经阵亡,遗体还被日本人带走了。此时黄维刚以及所有士兵都非常愤怒,并发誓要将张自忠的遗体抢回来。于是黄维刚连夜率领敢死队突袭了日军,将张自忠的遗体成功抢了回来。
之后,黄维刚带领部队将张自忠的遗体送到快活铺集团军的总部。在这里,对张自忠的遗体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发现遗体上全身一共有两处刀伤,六处枪伤。确认了张自忠的死因后,对他的遗体进行了重新清洗,并拿药物做了处理,换上了崭新的军装,并准备了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由八大卡车护送前往重庆。
在遗体经过宜昌的时候,不仅有十万大军护送灵柩至江岸,更有无数老百姓自发前来护送张自忠,并且大家的胳膊上都自发地带着黑色的纱布。在此期间,日军的战机曾三次飞过宜昌的上空,飞过张自忠灵柩的掌控,却没有一个群众害怕躲避,没有一个人逃散。而日军也下令停止飞机轰炸,以免伤害到张自忠的遗体。
在死后两天,张自忠的灵柩终于顺利运送到了重庆的朝天门码头。此刻,蒋介石,冯玉祥能征服军政要员都臂缀黑纱,肃立码头迎灵。等灵柩到达之后,这些人都轮流绕着灵柩致哀。蒋介石更是在床上“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作为国民党军最高统帅,蒋介石亲自扶灵执绋,并追授张自忠为二级上将。
这次张自忠的遗体下葬的规模可以说非常宏大,灵柩穿越了重庆全城,并且蒋介石还发布了国葬令,将张自忠排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下去,蒋介石带领所有军政要员为张自忠举行了盛大而又隆重的祭奠仪式。就这样,一代英雄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而张自忠的妻子李敏慧也是在丈夫去世两个月之后才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当天的她虽然很是伤心,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她知道张自忠是为国家而战死的,所以他不难过。作为一个妇人,虽然没能上阵杀敌,但对于丈夫的去世,他表示值得。之后他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给了张自忠的弟弟管理。而自己则选择绝食,在七日之后绝食而死。
对于这样刚烈的女子,蒋介石等国民政府的人都表示敬佩,最终将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这样一位烈女子也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她17岁就嫁给了张自忠,虽然从小因为家境贫寒没有读书,但绝对是一个深明大义之人。她曾在得知张自忠死讯的时候就明明白白地说过:张自忠为国家战死疆场,我不难过。我虽然是一个妇女,也应当有份。
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国家”这两个字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自己的丈夫每天驰骋沙场,而她则在颠沛流离中照顾一家老小,四年没有见过自己的丈夫。思念和担忧让她整整在心里藏了4年。虽然她没有读过书,但却默默支持着丈夫为国杀敌。在丈夫殉国之后,自己也从容地安排好了家里的后事,之后追随丈夫的忠魂而去。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但其实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用烈女殉夫这样的传统观念来理解李敏慧的这种行为,将军殉国,烈女殉夫,临危尽节,芳烈千秋。作为一名忠烈的女子,可能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她那样,更没有她那样的度量。在那个年代中,一个妇女能到这个份上,有那样的觉悟,实在是不容易。
至于张自忠这个人,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所以生前留下的言论并不多,出现最多的字眼应该就是“死了”。比如在他写给弟弟的信中,他说:吾一日不死,必尽吾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而已。”在对部下训话时,他说:“我们军人要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算完成军人的责任。有机会,我一定带着你们找一条死路去。”在与孙连仲谈话时,也表示要“等待时机,舍身成仁,给全军树立一个榜样”从这段文字中就能看出,他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个“死”字,也能体现出他对革命的忠诚。
他在与下属谈话的时候,依旧会用生与死的问题来进行阐述,比如他曾说过:人生平均年龄不过五十左右,事业之成就与否亦唯五十左右而定。故吾人应知努力之时机倏忽即逝,倘不急起直追,则必遗害终身,永成憾事。即令终老一生,但最后亦不免一死,与其庸碌而死,当不如轰轰烈烈建立一番事业。既有裨于国家,复获显贵之名誉,则虽死不死矣。从这段话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自忠不仅是一个将士,更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人,见解都是非常精辟独到的。
由于每一战,张自忠都抱着必死的心态,所以他在每次上战场之前都会留下遗嘱,用这种抱定必死之心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这样的将领怎么能不让我们敬佩不已。可能在战场上战死是他已经想过无数次的结局。所以对于死亡,张自忠并不害怕。只不过自己是战死在了战场之上,成为了人人敬重的英雄。但自己的家人却因此伤心不已,妻子更是因为太过于伤心而选择绝食7日而死。这样的结局恐怕是张自忠没有想到的。
两人的婚姻虽然是母亲做主的,但这么多年两人的感情还是非常好的。这样的爱情相信就算是在这个恋爱自由的年代中都很少能看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