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移民者或者正在移民边缘考虑的国人,一定会有这种困惑。
移民是不是就意味着放弃国内积累的人脉资源,到新的国家从零开始,做“二等公民”?
这种顾虑不是没道理,外来户肯定是要不舒服几年的。就像国内,大部分外地人到其他超级城市学习工作,最开始都是很紧张、没底气与当地人打交道的。
出国也一样,如果脸皮薄的话,在处理各种事务方面都充满着尴尬。
但是在澳洲,极少有人会因为所谓的年龄、资历和位置“错配”而怠慢你。在一个中产阶级人数高达60%的国家,绝大部分人没必要通过踩低你而让自己感觉良好。
更何况,你原有的阅历、知识、技能和人脉在克服一定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后,仍然可以很好地利用,甚至拥有本土人没有的差异化优势。
那问题来了,刚到澳洲,怎么开始建立人脉呢?
最直接的就是与同胞相助,不论你多么希望尽快融入”主流“社会,来自老同胞的帮助都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但是,不要把这种帮助当作理所当然,甚至过河拆桥。澳洲各行业的圈子并不大,很多人都互相认识,很难像在国内一样,大不了换个地方重新做人。
另外基本的生活和社交问题,也一定要看看当地人怎么做怎么讲。除了可以住在非华人区,或者跟当地人合租,也可以利用这边丰富的社团活动,认识新朋友,比如:
- 参加社区图书馆或社区中心的活动;
- 通过Meetup,Eventbrite和General Assembly等平台参加线下的活动;
- 加入你喜欢的运动团体或志愿者团体;
- 参加附近Toastmaster的定期会议;
- 通过脸书小组或行业协会找到自己行业的活动等等等等。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找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各个方面的人群,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练习语言表达,进行社交试错。
之后就是认识同行业或者你想进入的行业的专业人士,他们是帮你打开职场大门的非常重要的人。在澳洲(应该还有美、加)积极拓展人脉的职场人士中,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有效地使用领英(LinkedIn,一个全球的职业社交网站)。
绝大部分职场人士都有领英账户。如果你是领英付费会员,就可以向陌生人发私信,主动与人建立直接联系。
在澳洲,陌生人之间的基本信任远远高于国内。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约陌生的同行或行业相关人士在咖啡厅见面是非常普遍的。这就给了我们这种外来户一个绝好的从零开始社交的土壤。
一般来讲如果想约人,得先完善个人页面,并及时更新,让对方能基本了解你的职业背景。
有的人喜欢发简短的私信给对方,只是说自己比如说是对方的校友,想约个咖啡。如果个人喜欢更有针对性,私信里一般会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
- 首先最好有个由头,比如在某活动上听到对方演讲,都是某个学校的校友,都在哪个城市生活过,或你在寻找某行业的专家等;
- 说明想认识对方的目的,想从对方那里了解什么,或者得到哪方面的建议;
- 如果有可能,提及自己可能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比如可分享自己的行业经验;
- 最后说明你希望以何种方式交流(电话、视频或见面喝咖啡),以及时间(尽量灵活,降低对方见面的成本),并表示感谢。
经过一些尝试,发现有某些特征的人的回复率会更高。
比如,业余时间做职业导师的人——有主观意愿帮助别人成长;行业协会、团体的组织者——社交达人、经常给行业人士提供帮助;在公司中做了几年,带团队但又不是大老板的人——有拓展更广泛人脉的需求;跟你自己长得像的人——大家都喜欢跟自己像的人吧,
另外领英有聚集效应。当你同行业的领英好友多了,你想认识的新朋友会因为你们已经有多个共同好友,而增加对你的信任。所以即使一开始是通过其他渠道认识的专业人士,都要尽量把他们转化成领英好友。
跟国内一样,国外的工作和商业机会就像冰山,很多都是外人是看不到的。但只要你有较好的技术能力、基本的表达能力,能主动寻找信息、了解行业规则,并真诚地对待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就有机会从本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慢慢你会发现主动建立和拓展人脉,积极参与社交是一件很有趣又有成就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