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三刀算是被菲律宾玩的明明白白的。
一边喊谈判,一边军演,嘴上说协商,手里还握着武器。
5月26日东盟峰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
菲律宾外长恩里克·马纳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突然放出一句话:“菲律宾愿与中国就南海问题达成任何形式的协议。”
这话咱还能信吗?
菲律宾“被孤立”后的回头,来得不算太早
从2022年马科斯上台开始,菲律宾的外交风格就一个字——冲。
对内搞民粹,对外搞对抗,逮着南海问题就猛踩油门。
在东盟十国中,有争议的不止菲律宾,但这么“折腾”的却没几个。
越南、马来西亚甚至印尼,虽然也有岛礁争端,但普遍选择“搁置争议、发展经济”。
菲律宾不一样——把美日请进家门,主动配合美军在南海巡航,还在吕宋岛等关键位置开放更多军事基地。
2025年菲律宾将接任东盟轮值主席国。
这时候继续搅局,不仅影响东盟内部合作,也会让自己在东盟“失话语权”。
于是马纳罗说话了。
他说“我们愿意达成任何协议,只要能维护和平。”但这句话听着就像是“讲给别人听的”。
国内选举失利,马科斯政府“急刹车”
马科斯其实也没那么底气十足了。
5月初中期选举,马科斯阵营失败,连参议院关键席位都没拿下来。
弹劾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的计划也被迫搁置。
这背后是民意的反噬。
国内民众对高物价和通胀早就不满了。
再加上南海搞对抗,搞得渔船不能出海、旅游业受阻,经济数据一落千丈。
但最“伤筋动骨”的是菲律宾政府在ICC问题上的操作。
马科斯政府默许国际刑事法院对前总统杜特尔特展开调查,甚至在国际场合不加阻拦。
这直接把杜特尔特家族推向对立面。
马科斯动了不该动的人。
民意反弹、盟友疏远,马科斯政府不得不转向,把外交强硬的方向盘打回来一点。
于是马纳罗这番“愿谈判”的话就成了一个“缓和信号”。
外长换人,表态时间点很“巧”
说话的是马纳罗,但他马上就不是外长了。
他将调任菲律宾驻联合国常驻代表。
接任的是副外长特雷莎·拉扎罗。
这位新外长是典型的“技术官僚”,长期负责东盟和中国事务,熟悉南海谈判机制。
马科斯政府正在“技术性修正”外交政策。
不是大转向,不是亲中,而是把姿态放低一点,换个说法,换个人来谈。
5月下旬美菲“肩并肩”联合军演刚结束,模拟的场景是什么?——“夺岛作战”。
日韩也没闲着,跟美军在西太平洋联合巡航。
这边喊谈判,那边军演,像不像“边喝茶边掏枪”?
曾有共识的仁爱礁,如今成了“破信”的典型
其实中菲之间并非一直“对着干”。
2023年初马科斯访华,中菲在多个问题上达成谅解,包括南海补给问题。
尤其是仁爱礁。
当时双方达成非公开协议:菲律宾不得向坐滩军舰运送建筑材料,只能进行生活补给,且需提前通报。
但2024年3月起菲律宾开始“变脸”。
不仅没有通报,还偷偷运送加固材料,试图对“马德雷山号”进行结构性修缮。
更过分的是,菲律宾官方竟然在国际场合否认曾有过共识。
这不仅是“毁约”,更是“翻脸不认人”。
中方当然不可能轻易再信。
于是马纳罗这次的“愿意签任何协议”,听起来就让人心里打鼓。
中方态度明确:你要真谈,先拿出诚意
中方的反应也很清楚。
没有直接拒绝,但也没有积极回应。
为什么?因为信任已经透支。
中方的底线不高:你可以有争议,但不能出尔反尔。
“听其言,观其行”,是对菲律宾最清晰的表达。
中国在南海已建立起巡航机制、执法体系、岛礁基础设施,主动权非常明确。
那些想靠突袭、炒作、拉盟友突围的路子,行不通。
但合作的大门没关。
中方仍然希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只要菲律宾展现出“真正的诚意”。
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有实际行动。
结语
菲律宾外长的“离任发言”,听起来像是“主动示好”,但背后是东盟压力、选举失利、外交失策交织出的必然反应。
中方则冷静以对,给出了空间,也留足了余地。
对话可以继续,合作不是问题,但前提是信守承诺,别玩套路。
参考资料:
刘览勋鉴2025-05-27离任前夕,菲律宾外长通告9国,想和中方谈判,愿达成任何协议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