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港口告急,船运公司集体失速,运费飙升

文︱陆弃

欧洲海运的“风暴之眼”正在形成。不来梅、安特卫普、汉堡、鹿特丹,一个个曾经高效运转的港口,如今却排满了等待靠岸的巨型货轮,仿佛回到了疫情高峰时的“黑暗时刻”。一份由伦敦权威机构德鲁里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从3月底至5月中旬,仅不来梅港的平均等候时间就暴增77%,其他枢纽港口也无一幸免。看似孤立的数字背后,是整个全球海运链条的一次“隐形爆裂”。如果说港口是全球贸易的心脏,那现在,它正面临供血堵塞的危险。

问题并非无迹可循。一方面,欧陆港口仍然受制于劳动力短缺,岸上工人不足、内陆交通不畅,尤其是莱茵河等水系水位持续偏低,使得驳船运输受阻,最终导致大量集装箱在港口积压无法疏解。另一方面,更为棘手的,是全球贸易政治化的浪潮再度高涨,尤其是美国在对华、对欧征税问题上的反复无常,已经开始实质性地扰乱市场的正常预期,进而压垮本已脆弱的航运节奏。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宣布,对欧盟商品自6月起可能征收高达50%的关税,而对中国商品则保留了一项“临时喘息”:145%的高额关税延后90天执行。看似是给中美贸易喘口气,实则却制造了“抢运潮”的错觉。根据报告,目前从中国深圳、美国洛杉矶到纽约等港口,都出现了集装箱船舶泊位排长队的现象。供需关系一旦失衡,随之而来的就是运力短缺、运输延误和运价飞涨。一位资深货代坦言:“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本。”

如今,航运公司已经开始“用脚投票”。地中海航运(MSC)等全球主要船公司纷纷宣布,从6月起将调高来自亚洲的运费及旺季附加费,意味着企业必须为“时间的代价”买单。与此同时,彭博社的研究还指出,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朝令夕改,让众多进出口商根本无法根据常规节奏调整订单。需求因此被“非季节性地提前”,一边是强行出货导致的集港拥堵,另一边是运输端能力捉襟见肘,形成一个回旋不断放大的恶性循环。

可以预见,下一阶段不仅是海运公司在“吃紧”,制造企业、零售商甚至普通消费者也将在成本上涨的压力下“共赴苦果”。物流成本上升直接压缩利润空间,中小企业尤为脆弱;若这种局面延续,势必会传导至终端商品价格,诱发新一轮输入型通胀。更具挑战的是,很多企业会因航运延误而不得不增加安全库存,进一步抬高整体运营成本。全球供应链,本就还未从疫情、红海危机和能源震荡中恢复,如今又被人为制造的贸易摩擦所撕裂。

令人担忧的是,这场港口危机恐怕并不止步于欧洲。中美之间的航运需求短期内被关税暂停“催热”,但市场对8月14日关税期满后的走向依旧一头雾水。阿波罗管理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就直言,目前看不出太平洋航线船舶数量激增的现象,反而企业可能在观望未来政策,如果美国选择继续加码关税,那么企业将被迫在高压政策下寻求成本最优解;如果出现新一轮“和缓”,则又可能引发新一轮订单潮,继续拖累全球航运节奏。

欧盟的情况则更加被动。面对特朗普政府提出的“50%关税威胁”,彭博经济研究警告:若这一政策兑现,欧盟对美出口量将大幅腰斩,某些关键品类甚至可能归零。对一个以出口为生命线的区域经济体来说,这无异于一场灾难。而一旦欧盟选择“以牙还牙”,全球市场将进一步碎片化,物流系统也将被迫重新布局,加剧已然火热的港口压力。可以说,港口上的一艘船多等一小时,背后可能是无数企业库存管理系统的崩溃,甚至一条生产线的被迫停摆。

至此,这轮港口拥堵问题已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运输瓶颈。它正在成为全球政经角力的“早期地震波”。港口的等待时间,是对政策不确定性的量化,是对供应链脆弱性的实证,是对企业成本压力的晴雨表。而真正让人警惕的是,过去我们常常高估政治的稳定能力,而低估经济系统对政治动荡的极限承受力。如今,这种误判正在被事实逐条纠正。

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港口能独善其身,没有一条航道能与政治脱钩。当政策成为“随机变量”,当港口成为“前线战场”,当贸易被关税捆绑成筹码,终将被撕裂的,不只是运输链,更是信任本身。海运,作为连接世界的动脉,正在血栓频发;而打着“国家利益”旗号的高关税政策,不过是加剧这些堵塞的激素。

未来几个月,航运是否能缓解尚无定论。但毫无疑问,若没有更明确的贸易框架与政策稳定性支撑,这种不定期的“爆仓”将成为新常态。对企业而言,现在比拼的已不仅是价格与效率,而是抗压能力和政策预判力;对各国而言,谁能率先从“征税竞赛”的游戏中抽身,重拾规则与协商,才有可能在风暴中抢得先机。全球海运的下一站,不再取决于潮水,而取决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