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入常,每次都是4票通过1票否决,那一张否决票究竟是谁投的?

联合国安理会是联合国里管国际和平跟安全的核心机构,一共15个成员国,5个是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

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另外10个是非常任理事国,轮着来,没有否决权。

印度在1947年独立后就是联合国成员国,人口多、经济也在崛起,觉得自己有资格当常任理事国。

尤其这20多年,印度在国际上刷存在感刷得挺勤快,GDP蹭蹭涨,维和部队也老出任务,觉得自己该上位了。

可问题是,入常不是你想上就上的,得改联合国宪章,得所有常任理事国点头,还得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国同意,门槛非常高。

印度入常的那些年

印度想入常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7条规定,安理会在处理实质性事务时,五个常任理事国必须一致通过才可形成决议。

常任理事国拥有的“一票否决权”意味着,只要其中任何一国投出反对票,相关议案即无法通过。这种机制不仅赋予常任理事国以极高的话语权,也使得其地位难以撼动。

对这一结构提出挑战的国家并不在少数,尤其以印度最为积极。印度长期以来主张联合国体系应进行改革,以适应21世纪国际格局的变化。

作为全球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南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以及一个拥有核武器和快速发展的军事工业体系的国家,印度认为自己具备了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资格”。

印度的“入常”尝试最早可追溯至2005年。

在那一年,印度联合巴西、德国和日本,组成了所谓的“四国集团”,共同推动安理会改革和常任理事国扩容。

当时,印度的入常申请在美、英、中、法四国中获得三国支持,唯独遭遇俄罗斯否决。据公开资料显示,俄罗斯当时的顾虑与南亚地缘政治局势以及与中国的协调有关。

2007年,印度派遣高级代表团访问莫斯科,并迅速与俄方达成了多项军购协议,其中包括大批T-90主战坦克和苏-30MKI战斗机的组装生产权。

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改善了印俄双边关系,也促使俄罗斯在后续表态中对印度入常持更为友善的态度。

2008年,印度再次提交申请,尽管俄罗斯此时不再反对,但出人意料的是,法国投下了否决票。

据法国外交界人士后来披露,法国方面当时对印度在防务合作、核问题和国际秩序等议题上的立场仍存保留。

印度此后迅速调整外交方向,采取了与法国加强战略合作的路线。

2016年,印度与法国正式签署军购协议,采购36架“阵风”多用途战斗机,总价值约88亿美元。该笔交易成为印度国防采购史上最大的一笔合同之一。

法国方面将此视为印法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标志,并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支持。

2012年,印度第四次提交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正式申请。

此前,印度已通过加强双边关系和大额军购,成功争取到了包括俄罗斯和法国在内的支持,尤其在与法国签署了高价值“阵风”战斗机采购协议后,印度一度对成功入常抱有较高期望。

然而出乎预料的是,此次申请遭到了英国的否决。作为曾经的殖民宗主国,英国对印度的国际地位提升始终持复杂态度。

据英媒分析,英国此次否决与其在军火贸易方面对法国的戒心有关。2010年代,英国与法国虽然共同签署了《兰卡斯特协议》,宣称加强防务合作,但两国在全球军售市场的竞争始终激烈。

印度2012年与法国达成的阵风采购协议总价值超过88亿美元,规模庞大且具有象征意义,令英方感受到战略被边缘化的压力。

英国国防工业近年来面临出口萎缩,特别是在“台风”战斗机项目上急需新客户。在此背景下,英国投下否决票被外界解读为一种“利益平衡”的警示。

对此,印度迅速调整策略。新德里方面通过外交渠道向伦敦传递合作意向,表示愿意在未来国产航母舰载机项目中优先考虑“台风”系列战斗机。

2014年前后,印度与英国展开初步接触,并通过“英印战略对话”机制推进防务合作。随后,英国在后续有关印度“入常”的讨论中不再表示反对。

到了2017年,印度第五次提交入常申请时,美国却首次投下否决票。

彼时,美国与印度的双边关系虽处于回暖阶段,但在南亚安全格局中,华盛顿对巴基斯坦仍保持较强战略依赖。

美国长期以来将巴基斯坦视为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关键盟友,尤其在情报与反恐合作方面具有高度互信。

美国国务院相关文件显示,美国否决印度入常,还涉及其对南亚核武平衡的担忧。印度未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使得其核地位在国际社会仍存争议。

此外,美国也对印度在一些全球议题上的“战略自主”倾向保持警惕,担心其“入常”后会在安理会表决中频繁挑战美方主张。

面对否决,印度再度采取现实主义策略。2018年,印度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达成协议,在印度境内生产F-16战斗机的升级版,并提出未来将以印度为“全球生产与出口基地”。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对美国国防工业的直接利好,缓解了华盛顿对印度“独立性过强”的疑虑。

至2019年,印度自信其在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的“外交攻势”已基本收效,随即第六次提出入常申请。但此次遭到了中国首次投下否决票。

中国坚持“安理会改革应广泛听取发展中国家意见”的立场,强调应通过“协商一致”而非个别推动进行扩容。

中方对印度入常的反对不仅源于中印边界问题和双边战略竞争,还涉及印度与美日澳“四方安全对话”合作机制不断深化所带来的区域安全忧虑。

为啥印度入常这么难?

涉及中印边界问题上,印度与中国的领土争端长期未解,成为北京方面对其入常持保留态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印在中印边界东段存在主权争议,其中印度对包括藏南地区在内的约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实施实际控制。

该问题源于英属印度时期划定的“麦克马洪线”,新中国成立后未予承认,并在1962年爆发过边境冲突。

此后尽管双方建立了边界事务磋商机制,但局部对峙仍时有发生。出于国家核心利益的考量,中国对于任何可能改变国际权力结构、增加边界争议方国际话语权的倡议,均表现出高度警惕。

印度近年来尝试通过联合国改革议题推动扩大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与日本、德国、巴西组成所谓的“G4国家”集团,相互支持彼此的入常申请。

然而,这一机制始终未能获得联合国大多数成员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的普遍认同。

非洲联盟等多边组织也明确提出,如果要进行扩容,非洲应获得至少两个常任理事国席位,不能由G4主导议程。

在印度2021年的又一轮申请中,尽管通过法国、英国等传统盟友向中方施压试图化解反对声音,但申请仍未能取得突破。

美国方面也出人意料地再次投下了否决票。分析人士指出,美方的立场转变可能与当时中东局势、美印贸易摩擦以及印美在多边合作机制上的定位分歧有关。

尽管印美关系在“印太战略”中有所升温,但美方在全球战略利益权衡中,仍对印度是否具备足够的“全球治理能力”持审慎态度。

印度尚未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以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核心多边条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联合国体系中扮演更高层级角色的可能性。

从安理会结构设置来看,目前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代表了联合国成立之初战后格局的五大胜利国,也是在核武与全球安全治理中拥有关键能力与资源的国家集团。

各国在表面上均支持“联合国改革”,但在是否扩容、扩容对象和标准等问题上分歧巨大。

因此,从制度层面而言,安理会改革不是单一国家的外交努力就可实现的目标,而是全球权力分布重塑与多边博弈的体现。

对印度而言,频繁的否决不仅显示出其当前国际地位与安理会“常任门槛”之间的差距,也反映出现行秩序的稳定机制依然对“准大国”设有显著限制。


参考资料:

1、法国推动印度入常了?印媒相当兴奋,网友:独立后最大新闻 环球网 2019-05/07

2、印度要“入常”!俄罗斯表态! 看看新闻Knews 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