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面前才“老实”几天,特朗普又挑起了“关税战”!

刚在中美贸易谈判中“碰壁”的特朗普,为何突然调转枪口对准欧盟和苹果?一边挥舞50%的关税大棒,一边威胁“不在美国造iPhone就加税”,这位商人总统是真想“重振美国制造”,还是借贸易战转移国内矛盾?

5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真相社交”上连发数条帖子,掀起新一轮全球贸易震荡,他高调宣布,自6月1日起对所有欧盟进口商品加征高达50%的关税,理由是“欧盟成立的目的就是占美国便宜”。

同一日,特朗普还向苹果公司发出最后通牒:若不在美国本土制造iPhone,则需缴纳至少25%的关税,三星等手机厂商也被纳入打击范围。

这一轮关税攻势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兆。早在4月2日,特朗普就曾对欧盟钢铝产品和汽车加征25%关税,并对约70%的欧盟输美商品实施20%的“基准关税”。

当时欧盟选择暂缓反制,试图通过谈判化解危机。然而,短短43天后,特朗普不仅撕毁“90天暂停期”承诺,还将税率翻倍至50%。

这一操作让欧盟措手不及——毕竟,美国对欧盟的年贸易逆差约3000亿美元,而欧盟提出的“互免工业品关税”方案被特朗普断然拒绝,理由是“欧盟的非关税壁垒更阴险”。

对于苹果的威胁更是直击全球化产业链的软肋。特朗普在声明中强调:“我早就告诉库克,美国市场的iPhone必须在美国生产!”

尽管苹果近年加速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印度,但中国仍承担着全球87%的iPhone组装量。分析人士指出,若25%关税落地,iPhone售价可能从1199美元飙升至3261美元,直接冲击美国消费者。

盟友的愤怒与市场的恐慌

特朗普的关税炸弹瞬间引爆金融市场,欧洲斯托克600指数暴跌2%,德国DAX指数跌至两周最低点,法国、意大利股市同步跳水

苹果股价盘前重挫4%,市值蒸发超3000亿美元,连带拖累纳斯达克指数外汇市场分析师直言:“这比最坏预期还要糟糕!”

欧盟的回应同样强硬。法国贸易部长洛朗·圣-马丁痛批:“50%的关税将招致对等反制!”欧盟委员会则紧急启动价值近千亿欧元的报复清单,剑指美国汽车、飞机和农产品。

就连一贯亲美的爱尔兰总理也忍不住发声:“这种破坏性政策将摧毁跨大西洋贸易!”——毕竟,谷歌、苹果等美企在爱尔兰的税收优惠,本就是全球化时代的“默契”。

“美国优先”背后的逻辑困局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看似疯狂,实则藏着精明的政治算计。一方面美国中期选举临近,制造业回流是核心竞选承诺;另一方面,中美谈判陷入僵局后,拿盟友“开刀”既能展示强硬姿态,又能逼迫欧盟在能源采购等领域让步。

但这场豪赌的风险显而易见,欧盟若启动反制,美国对欧出口的3800亿欧元商品将受冲击;苹果若被迫迁回生产线,至少需要5年时间和300亿美元成本重建供应链。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一边威胁苹果,一边被曝出其内阁高官涉嫌利用关税消息内幕交易——司法部长帕姆·邦迪在关税政策公布前抛售特朗普媒体集团股票,完美避开13%的跌幅。

写在最后

这场关税战的本质,是特朗普在“遏华战略”受挫后的焦虑转移,当“讹诈中国”未能换来预期利益,盟友便成了填补政治筹码的牺牲品。

从要求欧盟购买3500亿美元美国能源,到强逼苹果重构产业链,特朗普的算盘始终清晰:用短期经济疼痛换取长期政治资本。

然而,全球化不是任人拆卸的积木,欧盟的多边反制、苹果的供应链韧性,甚至美国国内的股市动荡,都在证明一个真理:贸易战没有赢家。

正如德国经济部长所言:“关税只会牺牲双方的繁荣。”当特朗普挥舞大棒时,他或许忘了——最先被砸痛的,往往是挥棒的手,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宝藏兴趣创作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