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肠子悔青!曾用3招搞垮英德日,为何对中国失灵?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美国又开始挥舞起“遏制”的大棒。

一方面特朗普2025年春天大声地宣称“要是84天还不签协议那就加征84%的关税”;另一方面穆迪给了美国狠狠一击,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a降到了Aa1,整个全球债市都剧烈地动荡起来。

这就跟一个老剧本又被重新拍摄差不多,可观众能瞧出剧情已经没什么劲头儿。

二战后的英国德国日本到如今的中国,美国的“遏制公式”屡试不爽。

可这一次,面对中国——一个产业链全谱系布局、技术体系独立成章、内需市场庞大稳健的对手,美国的招数突然不好使了。

《外交事务》在2025年5月的一篇文章里写道:“中国的崛起,是系统性的胜利。”说白了,是你关得住门,但挡不住潮

回望过去:美国是怎么“教科书式”干掉三个对手的?

英国:从“日不落帝国”到美元的附庸

20世纪初,伦敦金融城还是全球金融之心。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被建立起来了,从那之后美元就开始正式替代英镑,变成了全球储备货币。

到1971年的时候,美元跟黄金不再有联系了,英镑的国际地位快速降低,现在在全球储备货币里所占的比例还不到5%。

美国靠的是两招:战争规则。砸了世界,再写新账本。

德国:从“钢铁巨人”到西方的小弟

1933年,美国通过了《中立法案》,对待纳粹德国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一直等到德国把欧洲折腾得差不多了,美国才出来进行“收尾”工作。

战后美国直接推行“摩根索计划”,拆掉了德国1500家工厂,并且把钢产量限制在了战前的四分之一。从表面看是说要进行重建,可实际上就是在对德国进行阉割。

在1955年的时候,德国的工业产值都还没有达到1938年的六成。

不是打不赢你,而是不让你再站起来。

日本:半导体帝国的崩塌,从一纸协议开始

1985年签署了广场协议日元被强行让其升值了50%。1991年再次推出了《美日半导体协议》,清楚地规定日本芯片在美国市场的占比不能超过20%。

东芝这个事一出来,日本的半导体就全完蛋了。DRAM在全球的份额从80%一下子跌到2010年的10%,日经指数到现在都还没恢复到1989年的那个高点。

一句话总结:美国从来不是和你竞争,而是重写规则让你不可能赢。

对中国这套“遏制术”,为什么突然就不灵了?

一是市场规模太大,打不动了

2024年的时候,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47万亿元,这个数额可是美国的1.3倍。

你动不动就加税?可以。但代价是——美国消费者多花了420亿美元,还没能掐住中国的出口。

你以为是“贸易战”,中国转身就玩起了“内循环”。

更别提华为。2023年,PCT国际专利申请7049件,连续七年全球第一。5G必要专利全球占比39%,你要玩技术壁垒?那就看看谁更有“硬骨头”。

二是科技封锁,反成“加速器”

美国想从芯片卡脖子——结果中国建立起“揭榜挂帅”机制谁能突破难点,就给资源、给政策。

在2024年的时候,中国那种已经很成熟的制程芯片自己能够生产出来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5%,而14nm以下这种比较先进的制程生产出来的良品率超过了80%。

量子计算九章三号”的运算速度比美国超算快得多,快了有上亿倍。

原本是“踩刹车”,结果成了“踩油门”。

三是全球动员,美国“朋友”越来越少

2024年,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时说了一句大实话:“脱钩是致命错误。”

大众汽车又给中国新能源项目投了250亿欧元,这表明欧洲企业在对一些事情进行选择,就像他们用自己的脚来投票一样。

而在东南亚,RCEP生效后,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7万亿元,占“芯片联盟”成员对华贸易总额的58%。

美国喊“围堵”可身后的队伍越来越零散。

这不是政策分歧,是两种现代化道路的世纪对决

资本中心vs人民中心

美国通过战争获得红利以及进行殖民掠夺来实现现代化。在19世纪的时候,英国一方面发动鸦片战争,另一方面将中国的4.5亿两白银搬运回了伦敦。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人都不能掉队”。2020到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56缩小到2.34数字经济带动了6000万人就业。

一个是为了利润,一个是为了人。

短期选票vs长远战略

美国2024年推出的芯片法案,到现在补贴还没真正落地超过三分之一。

回头看中国这边,“十四五”规划里有102个重大工程,这些工程的完成率都超过了9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过一番测算发现,中国政策的连贯性使得企业长期投资的意愿比美国要高出41%。

一个是三年一换方向,一个是十年一张蓝图。

军事霸权vs命运共同体

美国在全世界设立了800个军事基地,其用于军事的费用支出占全球总费用的38%。中国在60个国家建成了200个农业合作示范区域,让非洲的水稻单产量提高了三倍。

一个输出冲突,一个输出粮食。

结语:历史的钟摆,正在悄悄偏向东方

美国试图用“修昔底德陷阱”来解释一切,说大国崛起必有冲突。

但中国并不急着“取而代之”,而是想着“不可替代”。

2025年5月,外交部发言人说得很直白:“任何遏制都是霸权黄昏的挣扎,合作共赢才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从英镑到日元,美国遏制过的对手一个个倒下。可到了中国,剧情却越来越不像剧本。

这不是谁打赢谁,而是谁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真正的崛起,不是打败对手,而是让对手不得不承认:你已经不可或缺。

信息核实说明:
本文引述内容基于《外交事务》、彭博社、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一级权威媒体与官方数据,时间点严格对应2025年5月前后,确保信息链真实、完整、可溯源。

参考资料: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2025-05-20最后悔没能及时遏制中国!美媒: 美国成功遏制英国, 德国, 日本崛起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