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圆桌|全球乱局下,中日韩合作如何构建“三大韧性”?

跨大西洋关系重组、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地区冲突多点爆发......当前国际格局演变的风浪持续冲击全球,地缘相近且文缘相通的中日韩三国正试图在动荡中寻找共同的锚点。

517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国际论坛、韩国延世大学在上海举办“2025年‘中日韩+’智库合作论坛”。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方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强化东亚韧性:探索动荡时代的中日韩合作路径”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从危机到合作

眼下,国际社会正面临多重挑战:巴以冲突等地区纷争持续、气候变化加剧、个别国家鼓噪大国竞争。与此同时,美国特朗普政府滥施关税导致国际经济秩序遭受严重冲击,世界对于国际合作的需求更加迫切。

在此背景下,论坛聚焦东亚地区合作与稳定的议题,回顾了中日韩近几十年来的合作历程。

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框架应运而生,在经贸、金融、粮食安全等多个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随后,中日韩合作持续深化。到目前为止,三国已形成21个部长级会议、70多个对话机制的合作架构,已就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行多轮讨论与沟通

今年,从3月的中日韩外长会议到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再到5月的第28届东盟与中日韩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中日韩三国向外界释放出保持稳定互动对话的积极信号

与会学者认为,中日韩合作数十年来积累的成果已成为支持大国关系恢复的重要力量,以及保持区域合作韧性的重要基础。不管从经济还是文化角度看,中日韩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都更具合作优势。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中日韩间的务实合作不仅有助于应对共同挑战,更能为区域稳定与繁荣提供持续动力。

也有学者指出,三国间政治互信不足、美国因素干扰等问题,仍将对中日韩合作进程产生影响。各方能否在自贸协定谈判等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将决定中日韩合作机制的长期成效。

构建“三大韧性”

论坛期间,东亚合作“未来行动方向”备受关注,“韧性”作为本次论坛主题被反复提及。

有学者提出,中日韩三国的合作要从“经济互补”走向“制度互信”,需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合作网络——经济上强化合作韧性、政治上增加信任缓冲、制度上形成可持续机制。

强化经济韧性方面,三国可通过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市场开放、探索新合作增长点的方式,有效应对域外“脱钩断裂”对区域供应链的冲击,并进一步拓展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增加政治韧性方面,三国可通过加强地区热点问题和全球性议题协调(比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等),增进人员交流和互信,在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形成制度韧性方面,三国可通过促进合作机制化建设、发挥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的作用和重启自贸区谈判等举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深化中日韩合作,提升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上述想法如何践行,不少与会者强调“整体利益”的重要性。为构建实现共同繁荣的环境,三国需避免仅关注自身利益与关切,而应充分考虑其他国家的核心利益,并在必要时作出适当让步。

还有学者强调“中日韩+x”理念,其中“x”并非特指某个国家。这一设计使三边合作范围能够进一步扩展至整个区域,影响力也将更加深远。

论坛期间,在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的见证下,三家主办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mou)。据介绍,这一文件的签署旨在探索建立常态化合作平台、资源共享机制等,为三边智库合作注入更强的制度保障和可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