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俄乌阵亡者遗体交换!212具换4241具,比例达1比20

俄乌战争爆发后,双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交换战俘和阵亡者遗体;不过很长一段时间内交换的批次虽多,但数量上并不算大。

而在最近的俄乌直接谈判中,虽然涉及根本的问题肯定是没解决,但达成了战俘交换方面“1000人换1000人”的协议。

如果协议能顺利执行的话,这将是俄乌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俘交换。

而在阵亡者遗体交换方面,因为并不是遵循“一对一”交换的原则,所以肯定不是不会出现千人对千人之类的交换场景了。

不过涉及将近1000之数的交换,倒还真的有,甚至已经出现了不止一次。

在5月16日最新的一次交换中,俄军用909具收殓到的乌军阵亡遗体来交换乌军手里掌握的34具俄军阵亡者遗体。

很显然,这一比例还是很悬殊,有将近1比27之高。

咱们之前说过很多次,这肯定不是目前双方真实的战损比,因为这要真是战损比的话,俄军可早就在基辅阅兵了。

不过真实战损比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这却证明了俄军是战场掌控程度更高的一方。

或者再简单点说,在俄乌战场上大多数的攻防作战中,俄军都是笑到最后的一方。

也正因如此,它才能在收殓己方阵亡者遗体的同时,又能搜集到大量的乌军阵亡遗体。

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一般来说阵亡遗体都是自己收自己的,乌军未能回收的己方遗体,一则是在防守状态时阵地失守,遗体无法收回,比如库尔斯克主战场就是如此;

二则是在进攻状态时,因为进攻战果无法巩固,后续又被俄军打了回来,那么先前阵亡的遗体也无法回收,就又落在了俄军手里,比如红军城西侧战场就是如此。

而乌军目前能够控制到俄军阵亡遗体的情况,多是在挫败其突袭行动后,后者没有在短时间内又来抢攻,因此乌军有时间来巩固阵地,清理遗体。

比如之前扎波罗热的俄军第58集团军进攻小托克马奇卡,俄军突击队最终未能控制村内阵地,而后续又没有继续发动攻击,所以在村内阵亡的突击队员遗体,多数就被乌军清理到了。

不过从俄乌双方交换遗体的数量来看,乌军清理到的显然不多。

以2025年双方的五次交换行动来看,乌军交出的俄军阵亡者遗体,分别为:

1月24日49具、2月14日45具、3月28日43具、4月18日41具、5月16日34具,以上总计为212具。

而俄军在上述五次交换中交出的乌军阵亡者遗体分别为:

1月24日757具、2月14日757具、3月28日909具、4月18日909具、5月16日909具,以上总计为4241具。

所以就2025年以来双方交换阵亡者遗体的总体情况来看,大约是1:20,而且越往后悬殊越大。

尤其很明显的是俄军现在在“控数”,前两次都是“757”,后三次则都是“909”。

相同的数据肯定不是巧合,而是俄军在交换中表达潜台词:它能够轻松搜集到大量的乌军阵亡遗体,所以能够精准控制每次的交换数量,可以说这就是其对于掌握战场的“显摆”动作。

虽然这种潜台词是俄军用另外一种方式对乌军的“喊话”,但对乌军士兵本身,尤其是被收殓到遗体的阵亡者而言,起码尸体交换回去是比较好确认死亡的,而确认死亡的话,至少家属拿到抚恤金的概率会更大些。

这一点重要吗?重要。

因为在战场上乌军还有大量的“失踪”人员,实际上此类失踪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阵亡了,只是还没有找到尸体或者说根本不会再有尸体了。

比如在俄军的伊斯坎德尔导弹、滑翔制导炸弹直接命中的区域,基本就不会有尸体留下了;还有些乌军阵亡在林木线支撑点内后,俄军未必会过来清理,所以尸体就留在其中无人收殓。

相较于这些情况,能够被收殓后安葬,确认阵亡身份,家属能够得到抚恤,肯定是好不少了。

但战争是残酷的,以俄乌战争的实情注定了有大量阵亡者无法被收殓,从而成为永远的失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