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与中国握手,美国又掀桌子:这回轮到欧盟替特朗普“背锅”

日内瓦的钟声刚刚散去,白宫的火药味已经蔓延至大西洋彼岸。

5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将炮口对准欧盟,指责其在汽车贸易、农业倾销、药品定价等多项领域“对美极不公平”,并声称欧盟“即将作出重大让步”,因为“美国掌握着所有的牌”。

这一番言辞,来得突然却不意外——就在数小时前,中美经贸谈判刚刚以中国暂下一子收场,特朗普在对华放下关税大棒后,迅速将其挥向了欧洲。

据美联社现场报道,特朗普列举了一连串不平衡数据:“他们卖给我们1300万辆车,我们几乎连一辆都卖不出去”;“他们向我们倾销农产品,我们却连门都进不去”;“他们起诉我们所有的公司——苹果、谷歌、meta,一个都不放过。”说罢,他不忘加上一句,“欧洲必须付出更多,而美国将付出更少。”

从药价到芯片:新一轮攻势已铺开

特朗普在会上重点抨击欧盟压低药品价格、转嫁成本的做法。他表示,美国人为处方药支付的费用高得离谱,而欧洲则“残酷地压榨制药公司”,拒绝为研发成本“合理买单”。

他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此前,美国以“技术主导权”为由,已对欧盟医药、芯片、关键矿产展开一轮接一轮的贸易调查,并祭出25%的关税。4月初,特朗普政府更宣布对所有欧盟商品加征20%的“对等关税”,外加针对进口汽车、钢铝的额外25%税率。

虽然在日后的声明中,美国对大多数国家暂缓了“对等关税”的执行,但10%的基准关税和上述25%的税率依然有效,直到谈判有“实质性成果”为止。

冯德莱恩按兵不动,欧盟备战反制清单

欧盟方面目前仍未对特朗普的最新攻势作出明确回应。但据“政客”新闻网透露,特朗普本周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措辞,与此前的“热情赞美”形成了鲜明反差。

就在上周,他还称冯德莱恩“非常出色”,表示希望“尽快会面”。但冯德莱恩冷静回应:只有在美方提出“具体方案”时,她才会考虑安排会谈。

欧盟显然并非坐以待毙。欧委会已提交一份初步谈判提案,包含放宽数字监管与共同“遏制中国产能过剩”等内容,意图换取美方关税松动。但同时也抛出了威胁:若谈判陷入停滞,将对总值高达100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启动反制关税。

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在5月6日明确表示,美国当前的调查可能波及欧盟97%的对美出口,“这一政策若实施,将无法接受,欧盟准备采取对等报复。”

而特朗普的资深顾问纳瓦罗则反唇相讥,称欧盟此举“极具挑衅意味”,“只会坚定美国采取更激进措施的决心”。

消费抵制浮现,美欧裂痕已成结构性问题

《纽约时报》早前一项报道指出,欧洲央行研究发现,美国对欧盟发起的“关税攻势”已悄然改变了欧洲消费者的购物偏好。自特朗普上台以来,欧洲消费者开始“主动远离”美国产品,转而支持本土品牌或亚洲制造。

“欧洲人开始避开美国的汽车、电子产品甚至文化商品。这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结构性抗拒。”有分析人士指出,关税战不只打在贸易上,更在逐步撕裂跨大西洋消费纽带。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内部已拟定下一阶段“对欧强硬路线图”,涵盖从跨国公司监管到知识产权争端的多个议题。种种信号表明,美欧间的裂痕已不仅限于贸易表面,而正逼近制度性、认知性冲突的深层区域。

中美谈判余音未散,欧盟成新“对手角色”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特朗普言辞火力全开之际,中美之间的“停火协议”成为国际市场的新利好消息。

5月10日至11日,中美在日内瓦举行的经贸会谈中达成突破协议,宣布在未来90天内同步降低大部分互征关税,整体税率平均下调达115%。这场转折性的谈判被外界普遍视为“全球市场的缓冲带”,也令华盛顿在一夜之间,从全球贸易战的制造者,转身变为“协调者”。

但对于特朗普而言,舞台从来不止一处。当中国牌暂时收起,欧盟牌便成为下一个筹码。

这种转向,并非突发奇想,而是特朗普战略中一贯的节奏。交替压制、轮换出击、制造议题、操控舆论,在高压与谈判之间反复穿插,用敌人的让步当作自己的“胜利勋章”。

特朗普的欧洲战线,并非意气用事,而是又一次“剧本复读”。只不过这一次,欧盟不再是那个躲在美国核伞下、听命行事的“老盟友”。当谈判桌边坐着的是拥有1000亿欧元反制能力的对手,美方是否真握有“所有的牌”,也许还要看冯德莱恩愿不愿意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