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曾被视为美国在拉美“最忠诚盟友”的哥伦比亚,正在用一纸“意向书”撕裂旧秩序的最后幻象。5月6日,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正式宣布,将签署加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向书。这份文件虽“不具法律约束力”,但政治信号强烈、象征意义重大,一个华盛顿曾寄予厚望的战略支点,正在悄然脱离其掌控。
长久以来,哥伦比亚都是美国插旗南美的重要支柱。在反毒战争、军事基地、贸易协定、难民管控等关键议题上,哥伦比亚一直配合美国政策,不惜牺牲本国利益换取“安全盟友”的虚名。然而,进入2025年,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拉美风向剧变,哥伦比亚开始重新审视其地缘依附,是继续被困在美国的话语体系中扮演“听话的外围国家”,还是主动转身,抓住中国带来的现实机遇?
佩特罗的决定,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结构性反弹的结果。在中拉经贸联系迅速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而在巴西、智利、秘鲁、厄瓜多尔等国,中国早已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出口或进口对象国。哥伦比亚加入“一带一路”,显然不是对“意识形态”的投票,而是对利益现实的选择。
美国人对此很清楚,所以愤怒不已。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多次点名佩特罗,称其“背弃盟友、投靠专制”,甚至扬言将对哥伦比亚出口产品加征惩罚性关税。问题在于,今天的华盛顿早已无法用过去的胁迫手段控制哥伦比亚了。佩特罗政府虽属左翼,但并非“亲中意识形态政府”,他的核心考量很简单,美国长期以来对哥伦比亚的援助,换来的不过是“安全依赖”和经济附庸,而中国提供的是实打实的市场、项目、投资与选择权。
就在哥伦比亚与中国走近的同时,美哥关系却在急剧恶化。特朗普上台后,不仅叫停了对哥的反毒军事援助,还威胁要对拉美“非法移民输出国”全线征收关税。哥伦比亚作为南美连接中美洲的重要通道,深受其害。当美方将“移民问题”变成对哥施压的手段时,佩特罗看得很清楚:美国眼中,哥伦比亚不是伙伴,只是“控制移民的缓冲区”,既无对等地位,也无长远共赢。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下半年起,哥伦比亚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量首次超过美国。中国的基建、能源、通信设备等,在哥伦比亚市场快速渗透。而美国能提供的,除了军事顾问与反毒药丸,还有什么?在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哥伦比亚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红利,从港口、铁路、能源项目到数字基础设施,中方企业提供的是完整方案与融资支持,而不是“接受援助、保持沉默”的旧殖民逻辑。
这次签署的意向书虽非正式条约,但其释放的地缘信号远超一纸文件。它意味着:中国在拉美推进“一带一路”的“中间缺口”正在弥合;美国苦心维系的拉美“战略缓冲带”开始出现断裂;以哥伦比亚为代表的中等国家,开始用实际行动对美单边秩序说“不”。
可以预见,接下来美国对哥伦比亚的打压将愈加猛烈。制裁、外交孤立、援助中止、舆论抹黑,甚至背后扶持政敌,这一切都不会缺席。但佩特罗敢于在任期即将结束前签下这份意向书,也说明他清楚:即便未来新政府上台,也难以回头。因为经济数据与市场趋势早已作出选择,与中国合作,不是短期政绩,而是国家发展路径的再定义。
当美国还在用意识形态和冷战逻辑看待拉美时,中国则用基建、贸易和互联互通重新书写区域规则。哥伦比亚的“转身”,既是对自身命运的重新掌控,也是在对世界宣告:一个多极世界正在形成,拉美不再是美国后花园,华盛顿也不再拥有“不容挑战”的地缘特权。
回顾历史,哥伦比亚曾是美国在南美进行干涉、输出战略影响力的桥头堡;而如今,这个桥头堡正在转化为中拉合作的前沿阵地。这一巨变,不仅冲击了美国对西半球的垄断控制,也将进一步激发其他拉美国家的“再平衡”意识。
所谓“意向书”,本无约束,却胜似承诺。它标志着哥伦比亚从“依附外交”走向“选择外交”,从“战略对象”变为“主动博弈者”。对中国而言,这一节点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在西半球再下一城,对美国而言,这是一次现实而沉重的地缘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