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上将曾问 100 岁的基辛格:如何战胜中国?基辛格的回答十分中肯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特朗普又变脸了!

日前,特朗普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采访时表态:不会为了开启谈判而取消对中国加征的关税。

5月6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再次重申中国立场——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中美关税战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

现在,对美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战胜中国。

对于这个答案,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对一个美国上将道出了答案。

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基辛格给美国人的最后忠告

时间要回到2023年的华盛顿,已是百岁高龄的基辛格突然现身于某个美军活动现场助兴。

谁想到本来开心的事,却冷不防遭遇了一位军官的严肃提问:“先生,我们如何才能战胜中国?”

面对这个为难的问题,基辛格倒也没有匆忙作答,而是沉思片刻后语重心长的回道:“在我看来,只有美国国民的意志力和凝聚力超过中国时,美国才有战胜中国的可能。”

这个回答在一般人看来,好像有褒中贬美之嫌。但在了解中美国情差异的人看来,这却是千真万确的实情和忠告。

因为基辛格是美国人,他的话一定是基于美国的立场、结合美国现状说的。

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了解中国的人,他提出的忠告也一定是基于对中国的优势和成就的熟知。

基辛格说话当时的美国,正面临着两党尖锐对立、民族矛盾重重、治安混乱不堪、社会严重撕裂等困境。所谓意志力和凝聚力,根本无从谈起。

稍有常识的人都懂,当一个国家缺乏凝聚力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的;当一个社会产生割裂的时候,也是没有任何意志力可言的。而这两样不可或缺的力量,恰恰是中国从来不缺的。

当然,这里说的战斗包括、但不限于军事方面,还有经济、政治、外交等各方各面。

美国既然把中国当成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那美国人就必须学会面对中国的最大的优势。同时,还必须要充分了解自己最缺乏什么、哪里最薄弱。

所幸的是,基辛格对美国的弱点和中国的优点都很清楚;不幸的是,除了基辛格之外,有这种深刻认识的美国人少之又少。

所以,与其说基辛格的话是在涨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不如说他是在提醒所有美国人,不要以自己之所短、击他人之所长。

基辛格何以认定如今的美国国民缺乏意志力和凝聚力,又何以认定中国的国民从来都不缺这两种力量呢?

这就要从他担任美国国家要职几十年来,访问过中国上百次后的心得说起了。

几十年间百次访中后的认识

可以说,上世纪的中国人都比较熟悉基辛格这个名字,因为他是贯穿中美建交整个过程的关键人物。

从1971年,基辛格首次秘密访问中国开始,他就与这块土地和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基辛格最早接触的中央领导是周总理、叶剑英等人,通过和他们的一番简短的交流,就颠覆了他过去对中国持有的僵化、刻板、缺乏灵活性的固有印象。

他从中国外交的礼貌、得体、不拘泥于形式中,看到了中美间可以打破对立僵持格局的希望。

此后,基辛格便一直奔走于中美两国之间,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而不遗余力。

也可以这么说,是基辛格实现了美中关系破冰、促成了尼克松访华、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他从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感受到了这个饱受苦难、历经曲折的国度所体现出来的坚强与韧性。

同时,他还特别留意中国在对外交流方面展现出来的战略定力,以及对分寸和细节的掌控。

尤其是在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方面,基辛格对此感悟颇深。

在他看来,中国人民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感,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统一性,是其他国家的国民无法比拟的。

这就使得中国人可以在任何困境与苦难面前,都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因此基辛格才敢断言,中国从求发展到崛起复兴绝非偶然,而是众志成城之下的必然。

中国在列强压迫下的坚韧不屈、在遭受侵略时的无畏反抗、在经历挫折失败后的痛定思痛、在贫穷困苦中的发奋图强,无一不是这种意志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如今这一切已经化成了中国的独特魅力和国际竞争力,达到了可以与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相媲美的程度。

基辛格正是因为能够看到这一点,所以才主张美中两国能够在和平相处的原则上进行良性竞争,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然而可惜的是,美国人当中与他持相同看法、具备同样远见的人,实在太少了。

回想基辛格逝去的那一刻,可能就是中美的一个时代的落幕了吧。

只是他最后的良言相告,美国人会听进去吗?

参考资料:

新京报:2023-11-30:基辛格:“我从历史和教训中观察世界”

环球网:2023-05-26:社评:基辛格的务实与理性,是今天美国最欠缺的

环球网:2025-05-06:是否美国必须先降低关税,中国才愿意参与谈判?外交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