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华关税战认怂,又被印度摆了一道!美国印太战略遭重挫

特朗普对华关税战:自食恶果开始认怂

特朗普上台后,就把对华贸易战当成了自己的“政治筹码”,接连搞出了不少针对中国的贸易措施。

他对中国商品额外征收10%关税,对进港的中国船只征收最高将达150万美元的费用,还禁止联邦基金投资含中国芯片的AI项目,要求半导体供应链本土化水平达到90%。

他以为这样就能让中国服软,可结果却让美国自己吃尽了苦头。

先说关税成本转嫁和通胀压力这一块。

美国方面早就有统计,过去几年里,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90%以上成本都由本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

美国制造业严重依赖中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征关税导致成本大幅上升,这直接削弱了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彼得森研究所测算过,如果对华商品全面征收60%关税,美国GDP将损失1.1%,还会威胁到82.7万个就业岗位。

美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本来就不咋地,这种关税政策根本没法逆转美国经济的结构性衰退。

再看看美国对华出口企业的情况。

就拿高通来说,2022 - 2024年这三年,中国市场占高通全球收入的比例分别是63.6%、61.45%、46%。

虽然比例有所波动,但中国始终是高通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特朗普的贸易战让高通等美国企业面临中国的反制关税,市场份额不断流失。

还有苹果公司,中国市场对苹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贸易战持续升级,苹果的销量和利润肯定会受到巨大影响。

另外,从贸易数据上也能看出美国的贸易战没起到啥效果。

2017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是2759亿美元,到了2024年增长到3612亿美元,增长了31%,而同期对美出口只增长了22%。

这说明即便美国不断加码贸易壁垒,美国人还是离不开中国的商品,而且中国对美出口的含金量更高了。

中美贸易额及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美国试图通过提高关税来减少贸易逆差的计划彻底失败。

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特朗普开始认怂了。

当地时间3月22日,特朗普罕见吐露心声,明确表示可以通过对话形式取消对华制裁。美媒也透露了他的真正意图,就是想达成新的中美贸易协议。

可中国已经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出击,不会轻易答应特朗普的条件。

特朗普的“交易的艺术”在中国这儿根本玩不转,他自以为能用不确定性给中国施加心理压力,可经过8年多的适应,中国早就看透了他那“程咬金的三板斧”。

莫迪突击调查美国机构:毫不给特朗普面子

就在特朗普想着和中国重新商谈贸易协议的时候,他万万没想到,刚访美回国的印度总理莫迪突然对美国出手了。

这就像是在特朗普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一天之内,新德里8个跟美国有关的办事处被印度方面搜查。印方还要求美国大使馆交出近十年来的交易明细,这简直就是给了美国一个下马威。

莫迪上个月才访问美国,还在数天前入驻了特朗普旗下社媒“真实社交”,谁能想到他回去后就来这么一手。

印度和美国的关系早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印度投入230亿美元,花费4年推动的制造业扶持计划宣告失败。

这个计划表面上是莫迪想用“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的地位,实际上是一场“豪赌”。

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发起对华贸易战的近8年时间里,印度一直“押注”美国会赢得对华博弈,还想着在中国失败后全面接收中国流出的制造业。

可现实却狠狠打了印度一巴掌,中国不仅没有失败,反而在贸易战中越战越强,根本没有产业转移到印度的情况出现。

莫迪的这个计划算是彻底泡汤了,只能取消。

更让印度生气的是,他们发现自己成了美国的“目标”。

去年孟加拉国的“街头运动”最终演变成全国性暴乱,导致印度扶持的“代理人”哈西娜政权倒台。

一开始印度还不清楚幕后指使者是谁,后来随着马斯克领导的美国“政府效率部”查账,发现一笔2100万美元的“提升印度选举质量”的钱,其中有1340万转到孟加拉国,用于“街头运动”。

印度明白真相后自然怒不可遏,对渗透进南亚的美国变得非常警惕。

印度这一系列举动,就是在告诉美国,自己不会再任人摆布了。

莫迪这是用实际行动表明,印度不会再对美国言听计从,特朗普自以为能掌控印度,结果却被莫迪摆了一道。

印度反击美国:新仇旧恨一起算

印度被美国征加了高关税,这让印度的出口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早在2018年,印度就因为推迟对美报复性关税而引发争议。

如今,特朗普狠批印度关税全球最高,并威胁征收25%的对等关税,还点名剑指印度的钢铁与纺织品等关键出口。

印度对美有260亿美元的顺差,美国就拿印度平均约18.3%的进口关税当筹码,试图迫使印度让步。

美国对印度的打击可不止关税这一项。

印度凭借仿制药占了全球供应量的20%,大幅冲击了美国本土药企的利润。美国就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由,加强对印度药物出口的监管,意在削弱印度制药市场的竞争力。

围绕数字服务税的争议也在加剧,印度向谷歌亚马逊征收2%数字税,美国商务部则扬言把印度列入“观察名单”,想在全球互联网规则制定中保住自身主导地位。

除了这些经济上的打压,去年孟加拉国的事件也让印度对美国怀恨在心。

印度投入大量资源在孟加拉国扶持哈西娜政权,结果因为美国的插手,哈西娜政权倒台,这对莫迪政府来说是极大的打击。

印度发现美国在背后搞鬼后,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印度在经济上也开始采取措施反击美国。

印度加快与欧盟澳大利亚的自贸谈判,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同时吸引沙特阿联酋等能源富国的投资,试图在新能源和高端制造领域分散风险。

印度还提出1.2万亿美元基建计划,重点瞄准芯片制造和高科技产业,希望借助自身广阔的人力资源在“后中国时代”分一杯羹。

在外交上,印度也展现出了灵活性。

印度加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保持与俄罗斯的军火交易,同时也不拒绝与美国在F - 15EX战机采购、关键矿产伙伴关系等项目上合作。

这种“骑墙式”操作让印度能在大国竞争中尽量扩大回旋空间。

部分印度学者将美国的关税压力与技术封锁,解读为与当年遏制中国相似的“围堵策略”,这激发了印度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为官方继续强化自主创新、扩军备战提供了更广泛的舆论支持。

特朗普霸权主义:印太战略走向没落

特朗普的对外政策极度自私,他在印太战略框架下竭力拉拢印度作为围堵中国的地缘支点,可同时又挥舞关税大棒对印度关键产业施压,这种“合作与打压并存”的策略让美国的印太战略陷入了困境。

从拉拢印度方面来看,特朗普政府将印度视为印太战略的关键支柱。

在军事上,美国持续向印度出售战略装备,比如22架P - 8I反潜机(总价超60亿美元)和10架C - 17运输机(41亿美元),提升了印度在印度洋和边境地区的军事投射能力。

在机制建设上,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被升级为首脑级年度会议,2025年计划由印度主办峰会,强化四国军事协同。

在经济上,美国推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联盟,试图构建排除中国的产业链体系,印度钢铁产业还制定了四年扩张计划以承接美国主导的供应链转移。

然而,特朗普政府又以“美国优先”原则对印度发起关税攻势。

2025年2月,美国宣布对印度钢铝产品征收25%关税,直接影响印度每年约60亿美元的出口。

印度作为报复,对中国钢铁加征15% - 25%关税,结果却导致其本土钢铁企业成本上升,前八个月从中国进口量仍创历史新高。

更要命的是针对印度制药业的关税威胁,美国40%的仿制药依赖印度供应,若加征关税将使印度药企损失超50亿美元市场份额,同时导致美国医疗成本激增2190亿美元。

这种政策分裂源于三重矛盾。

首先是经济依存失衡,印度对美贸易逆差达290亿美元(2024年数据),而美国对印药品依赖度高达40%,双方利益诉求严重不对等。其次是战略定位落差,印度试图保持“战略自主”,在美俄之间寻求平衡,2024年其国防预算仅占GDP2.1%,远低于美国期待的5%。

最后是产业竞争本质,印度钢铁产能扩张计划直指每年1.5亿吨目标,与美国“制造业回流”形成直接竞争,导致特朗普即便在盟友体系内也难以放弃贸易保护。

印度面对美国的双重压力,采取“经济妥协 + 战略摇摆”的应对模式。

在降低美国农产品关税的同时,加速开拓非洲、东南亚等替代市场;军事上接受美国装备却拒绝加入“奥库斯”核潜艇项目。

这种策略虽短期内维系了美印合作表象,但却加剧了印太地区供应链紊乱。2025年全球钢铁市场因美印关税战出现15%价格波动,东盟国家被迫承受额外30亿美元进口成本。

特朗普这种既想拉拢盟友又要打压盟友的霸权主义做法,让美国的印太战略遭到了重挫。

美国试图通过霸权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却没想到这种做法只会让盟友离心离德,让自己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孤立。

美国的印太战略注定会走向没落,而特朗普的霸权主义也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特朗普在对华关税战中认怂,又被印度摆了一道,美国的印太战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未来美国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又能否挽回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