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劾案终局,尹锡悦拒辞惹军方介入调查,他能否重蹈朴槿惠的命运?

弹劾案迎终局,尹锡悦拒绝辞职,韩国政坛格局风云再起

当地时间2025年2月25日,韩国宪法裁判所(宪法法院)举行总统尹锡悦弹劾案庭审最后一场辩论,长达3个月的庭审辩论程序由此宣告结束。弹劾案即将迎来终局,但尹锡悦态度坚决,拒绝辞职。这不仅掀起了民意浪潮,更反映了韩国政坛的深度裂痕和社会对于权力结构的不同理解。

尹锡悦为何坚持拒辞?

尹锡悦的弹劾案肇始于其去年底对国会实施的戒严事件。当时,由于在野党阻挠国家预算,国会陷入停滞,尹锡悦宣布紧急状态并下达戒严令,调派军警封锁国会,试图迫使议会恢复运转。然而,多个议员因此不得不“翻墙”进入国会,这一幕成为韩国政坛的标志性场景。

尹锡悦的辩解逻辑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其一,他认为作为总统,他有权依据宪法第76条宣布戒严。根据该条款,在国家面临紧急状态时,总统确实拥有采取特殊措施的权力。其二,他强调戒严令是被逼之举,责任指向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声称该党先行“卡住国家预算”,引发了危机。

此外,尹锡悦的民间支持者也成为他拒绝辞职的坚强后盾。然而,尽管有支持者护航,尹锡悦在民调中的支持率已跌破30%。他的支持者虽声势浩大,但能否改变法院对弹劾案的裁决走势,仍是未知数。

三方博弈,弹劾案走向复杂

弹劾案背后的对抗不仅是尹锡悦与在野党的较量,更是一场多方势力交织的权力博弈。在这起事件中,共同民主党、国民力量党以及军方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

1. 在野党:弹劾的主要推动者

以共同民主党为代表的在野派,在弹劾案中态度坚决。从发起对国会事件的调查,到正式起草弹劾文书,该党从法律层面对尹锡悦的行为发出多重质疑。最核心的指控在于尹锡悦是否滥用宪法赋予的特殊权力,破坏了总统权力的边界。他们认为封锁国会不但不具备合法性,更可能构成“内乱罪”。

这一系列指控并非单纯法律层面的较量,对李在明等在野党领导人而言,更是一次实现政治破局的机会。通过弹劾案,共同民主党得以将尹锡悦推到舆论的对立面,同时为未来大选提前布局,积累政治资本。

2. 执政党:内部分裂加剧

原属尹锡悦政治阵营的国民力量党,在弹劾案中却显现出分裂的迹象。为了保护党派形象并规避政治连带责任,一些党内高层试图与尹锡悦保持距离。甚至于,为了进一步划清界限,国民力量党部分议员提议更改党名以消除尹锡悦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样的局面引发执政党的剧烈震荡。尤为关键的是,前党首韩东勋近日再度出山并公开与尹锡悦划清界限。他一方面批判共同民主党,但另一方面也点名尹锡悦存在“独裁倾向”。韩东勋的意见可能对国民力量党的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3. 军方:中立立场被质疑

长期保持中立的韩国军方,也在此次事件中卷入争议。近期,军方宣布成立证据收集平台,鼓励社会各界提供与戒严事件有关的线索。这一动作被解读为军方在弹劾案中公开站队,向社会传达了“调查总统责任”的信号。虽然军方否认偏向任何一方,但这一举动无疑加剧了弹劾案的复杂性。

弹劾案的历史启示与未来走向

对于韩国而言,总统弹劾并非首次。在2017年“亲信干政案”中,朴槿惠成为首位被成功弹劾的韩国总统。当时,韩国社会的民意空前反弹,最终推动了法院裁决支持罢免总统。而尹锡悦的弹劾案,同样伴随着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宪政危机将最终裁决的权力推向法院。

若法院判决通过弹劾,尹锡悦将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二位被弹劾的总统。这将为韩国宪政制度带来进一步的发展——即加强对于总统权力的限制,避免未来再发生类似的紧急状态被“滥用”。然而,若法院否决弹劾案,尹锡悦是否能够恢复执政权威,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

弹劾案的背后,是韩国政治与社会撕裂的体现。军方的参与、政党的内部分化以及社会支持者的激化,无一不揭示出韩国民主体系的结构性挑战。未来,大选或许能带来短期的局势缓和,但旧问题和新矛盾短时间内恐难以解决。

结语

弹劾案让韩国政坛进入了一个新的动荡阶段,而尹锡悦拒不辞职的姿态,则让这起危机的结局更加扑朔迷离。无论法院裁决结果如何,这场风波都将深刻影响韩国的政治格局。对尹锡悦而言,这是一场殊死一搏的抗争;对韩国而言,这或许是检验其民主成熟度的一次重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