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1月22日,一位母亲反映自家俩孩子拿零花钱各捐10元做公益却被公益组织嫌“抠”拒收,投诉后又被公益组织除名,引发关注。当晚,公益组织负责人回应媒体称,系工作人员言语不当,事发后已道歉。对此,当事人刘女士表示,该组织未就“被投诉后将孩子从公益组织除名”一事道歉。希望民政局公开处理结果。
这家公益组织的设立初衷,可能不是为了公益,而是出于某些人的私心。如果是一家真正的公益组织,就不会把目标放在捐款数量上。尤其是孩子,能够在零花钱中省出10元,捐赠给公益组织,是可以让人感动的。然而,这家公益组织却嫌孩子捐赠的钱太少,认为孩子太“抠”,并在家长提出不同意见后,将孩子从公益组织中除名,足以能够说明,这家公益组织早就变味了。
虽然公益组织负责人表示,是工作人员言语不当。但是,如果不是公益组织有金额要求,工作人员怎么可能认为孩子捐赠10元太“抠”呢?也就是说,只有这家公益组织的初衷和目的存在问题,才会对捐赠金额如此敏感,并把捐赠金额作为衡量捐赠人是否重视公益的最基本标准。
献爱心,献的是一份心、一份爱,能力大的,可以多做点贡献,能力小的,则需要量力而行。如果因为两名孩子的个人能力有限,只能捐赠10元钱,就认为他们太“抠”,就要将他们从公益组织除名,那这家公益组织是令人担忧的。
网友说得好,既然会把孩子捐赠10元看作“抠”,那么,所捐资金的使用就必然会出现问题,甚至会被公益组织挪作他用,甚至私分。因为,真正的公益组织是不会对捐赠提出数量要求的,是会对每一笔善款表达感激之情的。尤其是孩子,能够从小就有爱心,更应当受到公益组织的特别表扬,从而鼓励他们更多地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并带动周边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公益活动。
事实也是,公益组织承担的不只是筹集资金和财物,以及将财物分配给需要的人,更应当通过自己的行为,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行动中来,从而形成更加强大的社会公益网络,给社会公平托底、给社会救助托底。也就是说,公益组织的宗旨,更多的应当放在动员全社会都来重视公益。而这家公益组织的行为,明显是在玷污公益、损害公益的初衷。
面对公益组织嫌弃捐款少的公益人士、尤其是孩子,当地民政部门应当对这样的公益组织展开调查,且不只是对嫌弃孩子捐款少的行为进行调查,而要对他们的公益行为、尤其是接受的捐赠款项的使用、管理和效益进行调查与分析。如果发现侵占、挪用公益资金的行为,要立即采取措施,取缔该公益组织,避免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公益是一件易碎品,做好了,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社会效应。做不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涉及财物捐赠的公益事业,更应当清纯如水,能够一眼看到底,而不应当出现混浊现象。否则,会伤了公益人士的心,会伤了所有具有爱心的人的心,也会伤了公益事业。所以,必须将此事处理好,尤其是这家名为济宁晓娅慈善公益中心的公益组织,必须对其行为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确保公益不会在这些公益组织手里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