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援引商务部本月5号发布的公告称,我国将继续对原产自印度的进口邻氯对硝基苯胺开征反倾销税。税率为31.4%-49.9%,征收期为5年。根据公开渠道信息显示,印度国内的邻氯对硝基苯胺产能十分庞大,如今更是到了严重过剩的地步,超过一半的销量依赖出口海外,同时也成为了我国唯一的进口来源国。这种应用在染料领域的化工产品,使得我国企业长期承受着生产经营不稳定的风险。应国内企业的请求,商务部耗时一年时间进行调查,最终决定从本月13号开始,对印度产邻氯对硝基苯胺开征反倾销税。
同我国进行缜密调查的反倾销措施相比,印度发起的对华反倾销措施显得格外随意。光是在去年下半年,印度就连续对我国的出口商品发动了十几起反倾销调查。不仅如此,前段时间召开的达沃斯论坛上,印度的产业政策官员当众宣称,只要中印两国能够在边境问题上保持和平态势,印度就可以放松对中国投资的严格审查。
这番言论立即被我外交部驳斥,并指出这恰好证明了印度政府在对待在印经营的中企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歧视性措施背后存在着政治考量。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印度一手掀起的这波对华反倾销浪潮,最后往往是戛然而止。事实上,印度从去年下半年启动的多轮对华反倾销调查,都是以低税甚至是无税而画上句号。
这充分说明,即便莫迪政府想要借助经贸工具去炒作政治议题,可是中印经贸所牵涉的现实利益,以及印度国内上下游产业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迫使莫迪政府不得不选择“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而此时的印度媒体会心照不宣的隐去这段事实,保护莫迪政府最后的体面。事实上,莫迪政府唾面自干的行为远不止如此,满心期盼着从大国博弈当中渔翁得利的印度,2023年从我国进口的商品金额再度同比增长,中印贸易规模也保持着扩大趋势,如今依然达到了1362.18亿美元的规模。
反倒是被莫迪政府反复挂在嘴上的“印度制造业”,在莫迪执政的这些年里不升反降,2023年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为17.7%,这一表现低于2021年的18.7%,也低于2020年的18.3%,距离莫迪当初提出的,在2020年提升至25%更是相差甚远。
可以说,“印度制造2.0”已经成为了莫迪许诺给本国民众的一张“大饼”,对外吹嘘的天花乱坠,到了执行层面就变得一地鸡毛。但是商务部的反制举措也在提醒着我们,即便今天的中国掌握了全世界最齐全的工业门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自主生产出一切产品。以本次被我国征收反倾销税的印度产邻氯对硝基苯胺为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隐形冠军”,平日里不为人所关注,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相关供应链上的生产经营,最重要的是中国完全依赖进口。
站在防患于未然的角度上,尤其是在美西方对我国的战略围堵越发歇斯底里的背景下,中国很有必要尽快剔除掉这些不稳定因素,利用反倾销税这道“屏障”所争取来的时间,尽最大可能填补国产化的漏洞,早日在一些细小分类项目上摆脱受制于人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