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屡禁不止,中国外交部出面澄清:“召回卢沙野大使”是假消息

5月12日,在中国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向汪文斌提问,目前外界都在疯传5月15日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将被召回国内,希望外交部就此事发表看法。作为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的回答非常有力,这是一个假消息,而汪文斌的回应,也值得进行详细解读。

记者之所以要在此时提出“5月15日卢沙野大使会被召回”一事是因为,在4月20日左右,作为中国驻法大使的卢沙野大使参加法国一档政论节目。在这档政论节目中法国记者一直纠缠,要让卢沙野大使在俄乌问题上表明自己的立场,企图给卢沙野大使挖坑设陷。卢沙野大使用自己丰厚的历史知识与国际法理论告诉这名记者,他们所了解的俄乌冲突并不是真相,所了解的俄乌历史也并不是全貌。卢沙野大使告诉记者,从国际法以及苏联崛起的角度而言,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几个国家,在当年没有签署《阿拉木图协议》时脱离苏联,事实上本身就是非法的,也不符合国际法规定。

这一言论是基于常识性的观点表述,却立即在西方引起轩然大波,以致于当事国波罗的海三国立马跳起来,认为卢沙野大使的言论损害了波罗的海三国的感情以及三国与中国的关系,要求卢沙野大使收回自己的言论。在西方政客与西方舆论一起攻击卢沙野大使之时,中文互联网上的一些账号与一些人也趁机跟着西方随风起舞,对卢沙野大使落井下石、煽风点火、阴阳怪气。这才有了所谓的《外交官》杂志表示,5月15日中国将召回卢沙野大使,以此表明对其“不负责任言论”的惩戒,结果没有想到,5月12日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直接告诉记者,他提供的是假消息。

明白了这件事背后的来龙去脉后,便可以从卢沙野大使的言论以及汪文斌的回应,获得最强烈的诸多感受。

第一,真应该好好想想什么叫外交无小事。众所周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当时中国正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便对中国抱有敌意,当时中国要在国际上拓展自己的“朋友圈”,要想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则要异常高度重视外事工作。因此,周恩来总理提出“外交无小事”的主张,一定要对外交工作高度重视,这种高度重视外交工作的原则成为了中国处理与外国关系的基本指导工作准则。一方面使得中国的朋友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得承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外交官对外展示出的形象非常拘谨,说话一般都是四平八稳让人摸不清头脑,这是外界对中国外交官的整体印象。

卢沙野大使此次通过参加政论节目,实际上向外界展示出另一多姿多彩的中国外交官形象,从卢沙野大使亚纶引起的风波再到中国外交部的首肯,实际上也可以告诉外界,外交无小事。中国一方面高度重视外交关系,另一方面并不意味着中国会捆住自己的手脚,在一些关键性、敏感性、重大性的问题上,就不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从卢沙野大使的言论以及中国外交部的两次表态中可以看出的变化在于,虽然外交无小事,但该斗争的时候一定要斗争,该表明中国立场的时候一定要表明中国的立场,中国外交官并不是千人一面,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

第二,从外交部的表态中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当中国外交官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外交风格,并结合自己所在国的特点以及自己本身的知识阅历谈论两国关系时,应该给这些外交官创造更加宽容的环境,也就是要允许这些外交官有试错的环境。毕竟中外文化与政治环境不一样,也许中国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放在不容的文化语境中,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障碍与误解。如果仅因为这一技术上的瑕疵,就对中国外交官评头论足、说三道四,未免太过于苛责,毕竟外交官也是人,也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从卢沙野大使此次言论引起的风波以及中国外交部成熟稳妥的处理态度而言,目前,当今世界处于变局中,要想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利益,就应该通过建立起机制,让中国外交官解决后顾之忧放手去干。

第三,3月7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在两会的人大代表通道上讲得很清楚,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打压与围堵,对中国内政问题进行干涉,不要指望中国忍气吞声,也不要指望中国妥协退让,中国绝对不会打不还手、骂不还口。2023年3月7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的这番讲话实际上就已经向外界表明,中国整体的外交风格与外交政策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在外交斗争中一定要掌握主动权,一定要通过主动设定议题,牢牢掌控外交大势,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卢沙野大使此次在参加政论节目时,如果一味按照法国记者的思路进行下去,很可能掉进别人的话语陷阱,但卢沙野大使用这一记绝杀扭转了整个访谈的走向,立即让这名记者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这在法国政论节目中可谓是喜闻乐见的事情。尽管引起了风波,但也说明卢沙野大使的话戳中了某些人的肺管,踩住了某些人的尾巴,否则波罗的海三国不会在最初的抗议后立即偃旗息鼓,不愿意再讨论这件事,这就说明,中国外交斗争的策略正在发生变化,卢沙野大使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总而言之,外交官是不带刀剑的战士,在中国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打压的情况下,更应该给中国外交官更大的鼓励,更大的支持、更大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