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奈先生(id:lashoukeji)
全文精华,耐心阅读
虽然说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有句老话说的好: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无论这世界怎么变化,对于每一个走向更高境界的修行人来说,大抵都是相似的。
人需要经历三次觉醒,第一次觉醒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第二次觉醒是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第三次觉醒是能够正确认识众生。
当认知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思维也会提升,人修行的境界也会提升。
01/
认识自己
道德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其无知者为智,不知其无知者为愚。
真正有力量的人会发现自己的极限,不断反省自己,打破自我,走向觉醒。
王羲之年轻时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他有书法天赋,但久未长进。
一日,偶然看到东汉书法家张芝的作品。
原来张芝写的字,是从容淡定的。
这时他才明白,原来自己在练习的时候,总是心急如焚,急于求成。
于是他改正了以前的错误,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此后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能够自觉地反省和改变自己的人,都是生活中的强者。
人到中年,才明白其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境遇中,人生总是一场情境突破的演练。
唯有突破原有的认知,突破固有的思维,改变习气,才能提升心灵,提升境界。
大多数人连正视自己的勇气都没有,有再高的抱负也注定无法施展。
02/
认识世界
《道德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凡是有大智慧和大洞察力的人,都顺应自然,按人的本性行事。
不知天地之浩瀚,不知道家之自然奥妙。违背常识和偏离大道只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加糟糕。
曾国藩入朝做官的时候,有点自以为是,说话直率鲁莽行事,因为这件事得罪了不少人。
当他率军出征时,部下纷纷叛逃,屡战屡败无人拥护,最后被皇上以守丧之名遣送回家。
直到后来他才反思自己,只有无知的人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真正有学识的人,见过广袤世界的人,一定明白自身是多么的渺小。
等到曾国藩再次回归官场的时候,他变得谦逊内敛,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纵横官场都做的非常好。
曾国藩曾说: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
生活中的事情总是不可预测的。
与其与之纠缠,不如顺其自然。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处事的智慧。
03/
认识众生
什么叫做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是明白人有千面这个道理。
《道德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
圣人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从不放弃任何人。
不管是谁都能做到不差别对待。
所谓修行的人最高境界,就是达到无我的状态,就是将自身的肉体和欲望都透视清楚,将精神凌驾于肉体之上。
那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与众生并没有差别。
真正的高手明白世间没有对错,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投射,自己是一切的源头。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喜欢打坐修行的人。
在他打坐的时候,他总是感觉有一个蜘蛛在他的跟前晃荡,这让他没有办法专心。
当他去问师父时,师父说:“下次它再出现,你就用笔把它圈起来。”
他按照师傅的意思去做了,等到他打坐结束以后发现,他自己的胸前全是他自己画的记号。
原来蜘蛛本来是没有的,心里产生了蜘蛛,才有了这么多烦恼。
真正开悟和觉醒的人知道,外面的一切都是表象,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
生活是一面镜子,理解别人就是原谅自己,善待别人就是拯救自己。
本质上,每个人都有这三次觉醒。
先学会看自己,反省自己,再学会看世界、懂得敬畏,最后学会看众生、明真相。
外面的一切都是幻想与欲望,如果你执着追求外在,你就会被你的欲望支配和迷惑。
觉醒的本质是向内寻求,每个人都是自给自足的,只有相信自己才能真正清醒。
只有不断突破和觉醒,才能真正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掌控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