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自制稀土又闹出笑话!
日本惨遭杀猪盘:从印度买的稀土都是中国货
莫迪政府豪掷500亿卢比势必要砸出“稀土帝国”。
自家国企却直接打了水漂......
起点就摔了个跟头
印度不是没有稀土资源,数据显示,印度坐拥690万吨稀土储量,全球排名第五,这个资源足够让任何国家眼红。
莫迪政府在2023年就启动“国家关键矿产使命”,砸下350亿至500亿卢比,誓言打造本土稀土产业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听起来是不是很燃?
结果三哥的习惯大家也都是了解的,印度的稀土矿藏有毒!70%的稀土矿与放射性独居石伴生,每挖1吨稀土,就得处理3吨“核废料”。
这可不是小数目,处理这些废料的环保成本是中国的4倍。更别提印度很多稀土矿藏都埋在反对党控制的邦里,莫迪政府连征地都得低声下气,求爷爷告奶奶。
2024年,印度稀土产量仅2900吨,连中国27万吨的零头都不够。
产量低到连自家车企的订单都满足不了,还谈什么“稀土帝国”?
更扎心的是,印度的提纯技术像卡在80年代的时光机。班加罗尔实验室还在用1990年代的设备,分离纯度最高只能到82%。
这在民用市场都嫌寒碜,更别提军工级需求。
倒腾中国货
提炼不出来就算了,说不定可以靠资源“硬刚”一把?
结果印度稀土公司IREL的年报暴露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真相:他们每年得从中国进口大量稀土,然后贴上“印度制造”的标签,转手卖给日本、美国等国家。这操作,堪称稀土界的“阳澄湖大闸蟹”!
就拿经常和印度合作的日本来说,2012年,印度和日本签下稀土合作协议,印度稀土有限公司向丰田的印度子公司丰津公司供货。
丰津公司加工后出口到日本,丰田高价接盘,以为摆脱了对中国的依赖。
到了2024年,丰津公司出口日本的1000吨稀土中,60%是中国的货!
日本花了大价钱,买的却是“二道贩子”的中国稀土。这场“技术换资源”的交易,最后变成了日本给印度交学费。
更离谱的是,2024年6月,印度突然单方面撕毁对日协议,宣布“优先供应国内”,直接把日本晾在一边。
日本车企估计得在心里骂一句:“坑爹呢这是!”
而印度自己呢?随着中国稀土出口的管控严格,国内稀土供应链吃紧,最大车企玛鲁蒂铃木因稀土部件短缺,直接削减了电动车产量目标。
消费者直呼:买车都买不起了!
中国稀的降维碾压
在全球稀土的角逐场上,中国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重新定义规则!
手握2000多项专利,覆盖从矿坑开采到高纯度提炼的全产业链,中国早已将稀土产业打造成一架无坚不摧的战车,横扫全球竞争者。
试想一下,稀土加工好比拆解一只“资源鸭”。印度费尽心思,只勉强挖出“鸭舌”,成本高得令人咋舌。
中国却像庖丁解牛,鸭毛、鸭肉、鸭骨无一浪费,愣是把成本压低了60%。印度的追赶梦,在中国全产业链的效率碾压下,脆弱得像一张薄纸。
更别提技术壁垒的恐怖。
这种操作,简直是把对手的生路掐得一干二净!
印度若想突围,等于要从零开始搭建一套新标准体系。
印度的“国际朋友圈”救场
莫迪政府势必要冲破中国在稀土领域,这场仗打得热血沸腾却又步履维艰。印度挥舞着全球化的大旗,誓要改写资源版图。
2024年9月,印度与马拉维联手启动稀土开采计划,目标直指2028年年产5000吨稀土氧化物。
这架势仿佛印度要席卷全球矿产市场,喊出“资源自由”的口号!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像一盆冷水泼来。
之前和俄罗斯谈好了合作,结果已经过去半年愣是连设备机子的因子都没看到。俄方官员直言不讳:“技术对接?三年起步!”况且运输问题更是让人头大。
印度本来指望通过蒙古国进行运输,结果算下来整体成本比空运还要昂贵。
好不容易运回500吨稀土矿,运费竟然比矿石本身还贵,最终还得灰溜溜送回中国精炼。
这波操作也在让国际上看了不少笑话,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自己出钱出力还没拿到一点好处。
国内印度也没闲着。2023年6月,矿业部高调成立“关键矿产技术中心”,聚焦锂提取和稀土生物冶金的突破。
他们还一改国企垄断的旧格局,向私企开放勘探许可,同时在全国沿海和内陆启动1200个勘探项目,试图将资源勘探覆盖率从不到20%大幅提升。
为此印度取消了12种关键矿物废料的进口关税,目标是将稀土回收率从12%拉到35%。
国际上,印度也在积极“组团”。G7峰会提出与印度共建“关键矿产经济走廊”,美国牵头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也拉来了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友,试图在加工和回收环节抱团突围。
但是显示有不是只喊口号,印度现在三大难题,技术,成本,产业,一个都没突破。
印度稀土产量仅占全球不到1%,成本却贵得离谱,想撼动中国“资源+技术+市场”的三位一体霸主地位,短期内几乎是天方夜谭。
从长远看,印度或许能在中低端市场分一杯羹,但要挑战中国99.99%的精炼纯度?那得先问问技术能不能跟上雄心。
编辑:Q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文章”——(与中国竞争?印度面临“三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