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日,特朗普宣布与越南达成关税协议,将对越商品税率从46%骤降至20%,而透过越南进行“转运”的商品征收高达40%关税。
表面看20%的税率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较4月谈判时的“极限施压”已大幅让步,前提是越南必须“全面开放市场”。
这一招精准打在越南制造业的软肋上:
作为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热门目的地,越南近年靠低人力成本吸引三星、英特尔等企业落户。
美国普查局数据显示,2024年越南对美出口近1370亿美元,是美国第六大进口来源国,对美贸易顺差规模全球第三。
然而20%的关税意味着,在越外企的生产成本将增加15%-20%,所谓的“世界工厂”或许难以在未来持续下去。
部分低利润产业可能被迫重新评估在越布局。
除此之外,美国的真实意图在于“既利用又遏制”:既想借越南分散供应链风险,又怕其真的成长为“新世界工厂”威胁美国产业优势。
毕竟越南70%的工业原料依赖进口,关税增加最终会转嫁到终端产品,削弱其价格竞争力。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本质是将越南视为可随时调整的棋子,服务于美国的亚太战略。
对华制裁撤销背后的现实压力
几乎同步落地的对华乙烷制裁解除,暴露出美国能源产业的紧迫危机。
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日均出口乙烷49.2万桶,其中46%销往中国,是该产品最大的海外市场。
然而美国突然在6月限制对华出口,被媒体认为是中美博弈期间,美国对华施压的手段之一。
当前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谈判进展不顺,尤其是美越协议虽降低关税但仍引发市场震荡。
此时解除制裁向中国释放善意,可让美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与其他经济体的博弈中,优化其全球贸易策略布局。
而从美越协议到对华制裁撤销,24 小时内的两次政策调整,折射出美国在全球经贸格局中的多重算计。
此次事件也再次表明,国际经贸博弈中既有规则的碰撞,也有现实利益的权衡,其走向仍需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