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干人事,印度突然开闸泄洪,这次无论是战还是和,中方都帮巴铁铺好了路,让其在与印度的对抗中不会吃大亏。
6月29日凌晨,一场“悄无声息”的灾难突然席卷巴基斯坦下游地区。没有任何预警,没有提前通告,就在所有人熟睡之时,印度印控克什米尔萨拉尔大坝突然开闸,洪水像脱缰的野兽般咆哮而下。
河水涨势惊人,水位在短短数分钟内暴涨5米,农田被淹,村庄被淹,无数家庭一夜之间失去一切。这不是天灾,这是实打实的人为灾难。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正是印度政府。
这一次印度不是“断水”,而是“泄洪”。熟悉的剧本,不同的招数。这一次他们用“水”来打仗。事情发生在6月29日凌晨,印度方面在没有任何预告的情况下,打开了萨拉尔大坝的泄洪闸门。
数小时内巨量洪水顺着杰纳布河一路向下,直扑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和信德省的低洼地区。当地时间不到清晨5点,河道水位已暴涨超过5米。
正常来说这种级别的泄洪,印巴双方应通过机制互通信息,以便下游国家及时疏散人群、腾出水库库容,减轻灾害。
但这次印度政府静悄悄,没有通报一纸水文资料,直接跳过了《印度河用水条约》设定的所有协商机制。这是对条约的“事实性撕毁”。
而讽刺的是仅仅几周前,莫迪政府才在演讲中放话“不会再让一滴水流入巴基斯坦”,断水威胁余音未散,突然又变招泄洪。
这种自相矛盾的策略背后,是对地缘博弈节奏的重新调整,莫迪政府深知,水比子弹更难防,更容易撕裂对手的内部结构。
萨拉尔泄洪之后,巴基斯坦的现实是一地狼藉。洪水所到之处,大片农田泡在水中,成熟的作物全军覆没。
位于洪水下游的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的粮食心脏区。仅在一天内,该省已有逾8万亩土地被淹,超过2万人失去耕地收入来源。信德省则更惨,低洼贫民区的街巷成了“水巷”,大量家庭一夜之间家破人亡。
官方数据显示,过去24小时,巴境内因强降雨和洪灾导致至少46人死亡,数十人失踪。
这场灾难显然不是单一气象因素所致。根据《沙巴河流域发展研究平台》的数据显示,杰纳布河在印巴边界的流量从正常的3100立方英尺每秒,暴增至26000以上,几乎是正常水位的8倍。
这背后暴露的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水资源打击”:不通过导弹,不出兵,但可以造成同样震撼的经济与人道灾难。
面对巴方与国际舆论的质问,印度方面给出的解释极为简单:“强降雨导致大坝水位上涨,为防止溃坝,不得不泄洪。”
乍看是常规操作,实则漏洞百出。首先根据国际惯例,在跨境河流的泄洪行为中,即便紧急,也应通过外交渠道通报下游国家。
而这次印度没有走任何程序。其次印度在过去几个月已多次拒绝向巴方共享水文数据,直接中断了原本在《印度河用水条约》下设立的沟通机制。
这是第二次,早在印控克什米尔恐袭事件后,印度就曾用相同方式泄洪,引发下游大规模水灾。当时就曾引发巴基斯坦外交部的强烈谴责,称印度这是“利用水资源作为恐怖主义手段”。如今重演显然不再是偶然。
这不只是一次泄洪,更是一次“灰色战略行为”,试图通过模糊法律边界,把冲突压力转嫁给对手。
这一次巴基斯坦不再选择忍耐。外交部第一时间对外发声,称印度的行为“恶意且敌对”,并强调此举已违反《印度河用水条约》核心条款。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方面启动多项反制措施。首先是在法律领域。巴方拟联合中国、土耳其、俄罗斯等国,组建跨国调查组,并将印度在本次泄洪事件中的责任提交至联合国常驻理事会。
同时考虑通过国际刑事法院,对印方“破坏供水基础设施、危及平民安全”的行为提出战争罪控诉。
其次是能源反制,印度当前大量天然气通过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跨境管道输入,该省设有3座关键加压站。
如今这些能源命脉已被巴方列入“战略杠杆”。如果局势继续恶化,切断输气,将对印度造成不小冲击。
最值得注意的是,巴人民党领袖比拉瓦尔·布托公开发声称:“如果印度继续破坏公平分水,我们将争取对六条河流的完全主权。”这句发言被广泛解读为“水权宣战令”。
就在印巴水争愈演愈烈之际,中方悄然亮出关键动作:同意对巴基斯坦延长约329亿美元的贷款偿付期限,并迅速推进莫赫曼德水电站等多个援建项目进度。这些举动看似经济行为,实则有更深层的战略含义。
莫赫曼德水电站位于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是巴基斯坦国家级旗舰项目。该大坝建成后,将大大提升下游水调能力。
换言之印度如果再试图通过突然泄洪扰乱下游,所能造成的破坏力将被有效削弱。同时中国在防长会议、上合组织框架内,也多次强调支持“地区和平与合作”,明确表示“反对将基础设施作为政治武器”,这无疑是在替巴方撑腰。
此外巴国防部长阿西夫明确表示,将继续加大对中国武器系统的引进力度,提升防空与边境反应能力。可以说从水坝到武装,巴中正全方位构建“防水防战”的新格局。
如今印度“以水代兵”的策略似乎已玩到了临界点。一次可以说是紧急泄洪,两次就是刻意为之;条约中断、数据拒交、突袭式操作,让印度在国际社会越来越难自圆其说。
印度国内的舆论也并不完全支持这种手段。过去一年印度多地农民已对政府的农业政策强烈不满。
如今大坝泄洪造成部分本国下游地区也遭遇水患,民众抗议再次升温。内外夹击,莫迪政府恐怕难以承受更多失误。
对巴基斯坦而言,虽然眼下受灾严重,但在国际支持与基础设施投入加持下,其反击手段也更具多元性。
未来印巴关系是否会因“水权”问题彻底破裂,关键在于印度是否愿意重回机制框架,重新启动《印度河用水条约》的磋商机制。
否则这条跨境的生命线,迟早会成为冲突的导火索。而水终究可能成为战争的另一种形态。
这场突如其来的泄洪危机,既是一场地缘试探,也是一次外交博弈。水可以滋养文明,也可以摧毁稳定。
印度如果继续将“水”作为武器,那么巴基斯坦的应对手段只会愈发强硬。而中方此时的态度,或许正是这场风暴中,最关键的一锤定音。
未来是顺流而下的和平之河,还是一触即发的洪水猛兽?答案,还在流淌的河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