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朝鲜的调查速度这么快,可以难想象他们这一天一夜是怎么度过的。
5月22日,朝鲜清津造船厂,一艘5000吨级驱逐舰在下水时斜着倒在了船台上,现场尴尬,问题不小。
事故发生后不到24小时,厂长洪吉浩被当场传唤,5个部门被点名,调查组连夜进厂。
不仅如此,一份修复时间表也同时出炉,朝鲜领导人下死命令:“一个月之内必须修好。”
船没断,龙骨也没塌,听起来还有救,但真相是不是这么简单?
事故源头不在深海,而在船尾
朝中社5月23日发布的调查通告中,写得很克制、很专业。
但一句话点破关键:进水不是因为底部破洞,而是从船尾的救生通道灌进来的。
不是龙骨断裂,也不是船壳炸开,而是密封不到位。
听上去甚至有点“可笑”,一艘军舰,花了多少人力物力,从设计到建造走了几年,结果败在了一个密封口没堵好。
这不是系统性失败,而是操作环节的纰漏;可也正因为如此,才让人更难接受。
修复工作分阶段推进,时间紧凑但仍有变量
朝鲜这次给出的修复方案,极为“按部就班”。
调查组提出了一个双阶段修复计划,并强调是“理论最短时间”。
第一阶段,排水、扶正舰体,预计耗时2到3天。
第二阶段,修复舰体右舷的剐蹭、加固船体结构,还原舰体外观。
这一阶段大概需要10天出头。
整个流程下来,最快15天内完成。
这个数字,正好对得上上面说的“一个月内交差”。
但问题也在这,这个时间表,是建立在“没有新问题”的前提下的。
动力系统还没查完,导弹舱段的变形情况也没说清楚,龙骨就更别提了。
一旦发现结构性问题,这15天能不能守住,就是个问号。
朝鲜罕见使用CG示意图,还原事故细节
这次通报中,还有一个“新鲜玩意儿”,CG示意图。
图上清楚标明了舰体倾斜的方向、进水位置、受力区域,就像一份事故的“医学影像”。
朝鲜媒体过去极少用这种方式呈现军工事故,尤其是涉及重大项目时。
这次不仅用了,还配了卫星图、修复流程图,信息密度拉满。
这不是“透明”,这是“抢先”。
抢在美国、日本拿卫星图炒作前,自己先把事情说清楚。
抢在外界猜测军工崩塌之前,先证明,我们知道问题在哪,我们在修,我们有方案。
简而言之,舆论阵地,不能拱手让人。
龙骨与舱室,才是真正的“生死线”
虽然舰体还能浮在水面,但战斗力能否恢复,问题依旧棘手。
调查通报里,龙骨是否受损没写,问题就在这。
龙骨是舰船的脊梁骨,像人体的脊柱,一旦受力变形,再怎么扶正,船也“站”不直了。
一遇风浪,可能直接折断。
而舱室就更麻烦,尤其是导弹垂发系统,对舱体精度要求极高。
哪怕只错了几毫米,导弹发射就可能偏斜、卡壳,甚至引发爆炸。
这些问题,靠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得靠激光测量、结构分析。
而目前,朝鲜是否具备这套检测能力,通报里没写,外界也不得而知。
厂长被拿下,五个部门被点名,处理节奏空前迅速
洪吉浩过去也曾陪同高层视察,是厂里的“一把手”,但这次事故一出,他成了第一个被控制的人。
不仅如此,工程、质量、调度、安全、监督五个部门也被连夜处理。
一场技术事故,上升成了政治问题。
朝鲜把这次事故定性为“典型事件”,就是要杀一儆百。
军工系统出问题,可以修;但如果没人担责,那才真没救。
经验断层暴露,清津造船厂的技术传承成疑
清津造船厂不是新厂,早在1992年,它就下水过万吨级的“万景峰号”滚装船,当时风头一时无两。
但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技术骨干大多已退休,设备也不再先进。
这次事故,正是发生在最基础的下水环节。
这说明,技术传承出现了问题。
老一代走了,新一代没接上,流程还在走,但人的经验没跟上。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哪怕这次修好了,也难保下一艘不出事。
结语:船未沉,但系统已被敲响警钟
5000吨级驱逐舰的倾斜事故,看似只是操作失误,可背后,是系统的松动,是经验的断层,是责任的流失。
朝鲜这次不是只修船,而是用修船的姿态,把话讲出去。
“舰体还有救”听起来像是在说这艘船,其实是在说整个军工系统。
朋友们,你们觉得我说的对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航空知识王亚男2025-05-23造船厂厂长当场拿下,朝鲜人查了一天一夜松了口气,驱逐舰还有救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