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早报的报道,5月9日,一场闭门会议在深圳召开,商务部、公安部、国安部、最高法、最高检齐聚一堂,目标直指战略矿产走私问题。
这次行动并非突发,而是早有布局,旨在彻底斩断稀土走私链条,保护国家战略资源。
稀土资源对现代工业和军事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国作为全球稀土资源的主要供应国,正面临着内部走私与外部绕过管制的双重挑战。
稀土资源的战略价值与中国的优势
稀土资源被称为现代工业的“隐形血液”,其重要性体现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从高端芯片到导弹导航系统,从电动汽车永磁电机到卫星通信设备,稀土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它的战略地位。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23年中国控制了全球60%以上的稀土开采能力,拥有92%的稀土精炼能力。
美国政府数据显示,美国8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而这些资源直接影响其军工产业的正常运行,比如每架f-35战机就需消耗约417公斤的稀土材料。
可以说,稀土资源已成为全球科技产业和军事装备的“命门”,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不容忽视。
稀土走私链的隐患与打击行动
尽管中国在稀土资源上占据绝对优势,但走私行为正在削弱这种优势。走私团伙通过各种手段绕过出口管制,将稀土资源偷运至境外。
这些手段包括利用物流夹带稀土粉末、贿赂海关人员修改报关数据,以及通过第三国转口贸易将稀土资源伪装后转卖至美国等地。
这种操作不仅是国际制裁的漏洞,还可能牵涉境外情报势力渗透。
此次围剿行动的背景,是中国近年来加大稀土出口管制力度的同时,走私活动愈发隐秘和复杂。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锑出口暴跌57%,锗下降39%,反映了管制政策的初步成效。
然而,走私问题成为新的漏洞。深圳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对稀土走私链条的深度打击,目标不仅是传统走私行为,更是针对第三国转口这一隐蔽操作。
中美博弈中的稀土资源争夺战
稀土资源的争夺已成为中美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通过出口管制和打击走私,试图强化对稀土资源的掌控,而美国则通过多种手段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近年来,美国推动“矿产安全伙伴”计划,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合作开发稀土资源,同时寻求从乌克兰、格陵兰等地开采稀土。
然而,这些措施短期内难以奏效。美国在稀土精炼能力上远远落后于中国,即便找到新的稀土来源,缺乏精炼能力也会让这些资源难以转化为可用产品。
中国的反制策略则更为直接。今年4月,中国对七种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迫使国际买家必须通过合规渠道进行交易。
此次打击走私行动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政策的执行力,并向美国传递了明确信号:稀土资源的命门掌握在中国手中,任何试图绕过管制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未来趋势:稀土资源保卫战的走向
稀土资源的争夺战不会因一次行动而结束,未来还将面临更多挑战和博弈。随着走私手段的不断升级,中国需要采取更加精准的管控措施,例如与港澳地区海关共享数据,强化跨境执法力度,甚至动用长臂管辖机制,追踪境外走私团伙的资金流向和交易网络。
同时,中国还需通过国际合作稳固供应链,与东南亚国家签订资源合作协议,避免成为走私的中转地;与俄罗斯等战略伙伴加强稀土资源开发合作,共同应对美国的供应链布局。
结语:资源保卫战的关键时刻
稀土资源不仅是经济竞争的焦点,更是国家安全和国际战略的关键博弈。此次深圳会议及随后的专项行动,标志着中国在稀土资源领域进入了“动真格”的阶段。通过打击走私、强化出口管制,中国正在为稀土资源的保卫战铺平道路。
这场暗战的核心,是争夺21世纪军事科技的制高点。中国作为全球稀土资源的领导者,正在以更强的姿态捍卫自己的战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