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包括基辅议员贡恰连科在内的多个乌方信息源显示,前线乌军接到了停火的命令。所以,尽管乌军总参谋部宣布,俄军700多次违反停火协议,以至于当天双方交火154次,而且,俄军也指责乌军500多次违反停火协议,但除了库尔斯克边境线附近——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处于混战状态的杰特基诺地区之外,双方1500多公里战线上,却也基本上保持了平静状态,而且,双方都没有对敌人的大后方实施远程攻击。一切都像是在复活节停火的故事:基辅先是反对,甚至还威胁加大进攻力度,但最终却选择了事实上的接受停火,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一直指责对方在不断地破坏了停火协议。
但无论如何,就像复活节停火一样,哪怕是仅仅24小时的安宁,却已经挽救了双方至少2000名士兵的生命。只能是说,和平之花只要盛开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哪怕只是昙花一现式的短暂,却也难掩其人性的光辉:在那一刻,没有俄军和乌军之分,他们都是斯拉夫兄弟!那么,基辅为什么会在最后关头,选择了事实上先停火一天呢?原因应当有三个:
第一个,顶不住美国的压力。此前一天,特朗普总统积极地评价了克宫72小时停火的建议,当天,他应当是和泽连斯基总统通了电话,重申了白宫急于从乌战中脱身的态度。而且,在停火即将开始之前,乌总统办公厅主任叶尔马克,与白宫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乌克兰问题特使凯洛格以及英、法、德三国领导人的安全顾问,开了一个在线会议,重点讨论了克宫的72小时停火协议。会后,叶尔马克虽然没有公开同意这次停火,但也没有公开拒绝,等于是欲拒还迎,羞答答地在客观上同意了停火协议:基辅主观上是要坚决打的,但盟友们都希望停火。
当然,白宫之所以支持停火,理由也非常简单:红场阅兵式上,不仅有克宫邀请来的27国贵宾,而且,克宫同时也邀请了美国二战老兵参加红场阅兵式,甚至还公开向美国驻俄大使发出了邀请,所以,美国代表也出现在红场阅兵式上,将是铁板钉钉的事实,白宫若是放任基辅攻击红场阅兵式,不仅会在国际社会上引来大麻烦,美国国内也不好交待,至于俄罗斯动用战略武器的报复,更是乌战爆发之后,白宫一直在努力避免的事情,否则,常规力量占优的北约,不早就饮马莫斯科河畔了?
第二个,背不动恐怖袭击的锅。克里姆林宫早就放话说,若是乌军袭击红场阅兵,保证不让基辅看到5月10日的太阳。然而,即使乌军没有袭击阅兵式,谁也不能排除5月9日在莫斯科发生任何事件的可能性。所以,基辅早就提出一种说法:袭击可能是俄罗斯人干的。也就是说,基辅一直担心:俄罗斯内部的恐怖分子,也有可能实施这种袭击。所以,基辅在停火之前,把美、英、法、德的代表们聚到一起,算是表忠心,也算是提前向国际社会自证清白:在事实上支持停火,就为基辅提供了某种“不在场证明”,以防莫斯科真的会发生什么事后,再把恐怖袭击的大锅扣到乌军头上。
第三个,乌克兰军民确实需要哪怕是很短的休整时间。基辅已经默认停火24小时,甚至还会继续默认停火48小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无法忽视乌克兰军人强烈的战争疲劳感。对于大部分乌克兰人来说,三天之内,可以不挨炮击,总比坐在防空洞里看俄罗斯机场坍塌的视频要舒服的多。至于前线的乌军,由于无人机在空中的优势,坚守“前线”阵地的乌军士兵,实际上处于被围困状态:无论是想获得补给,还是想获得休整,他们都需要拿宝贵的生命去争取。所以,哪怕是休战三天,甚至是一天,也能为前线将士“走出无人机包围圈”提供一个机会,可以心平气和地进行轮换,运走伤员,接收补给。
然而,基辅默认停火的理由可以有千千万,但乌克兰激进分子刺激莫斯科无限升级冲突并拖北约下水的努力,却不会停息。所以,基辅——甚或说是白宫——对乌克兰激进分子的控制力,仍将是这72小时停火的最大变量。
不过,无论如何,此次停火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俄乌冲突已演变为代理人战争与全球秩序重构的复合体。基辅所谓的“妥协”,本质上仍是棋子被迫服从棋手利益的无奈选择:白宫避免与克宫直接对抗时,基辅的战术自主权必然受限。而克里姆林宫过“停火倡议”,成功将阅兵仪式转化为外交舞台,既向国内展示国际支持,又给足了白宫面子,展现了其“战争外交化”的高超手腕。于是,这场停火的真正启示,也就再次体现了移动互联时代,个人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力确实在加强:现代战争的胜负已不再局限于战场!信息叙事权、盟友协调力、国内耐受力与危机管控能力,已共同构成国家战略博弈的新维度。
于是,可以毫不犹豫的推断:硝烟暂歇时,基辅的抉择既是求生本能,也是战略理性的体现。然而,当和平沦为大国博弈的砝码,那些被24小时挽救的生命,终究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真正的和平曙光,或许只能诞生于权力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