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讯】2025年4月9日,欧盟27国以26票赞成、1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对美反制关税决议,对价值21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加征25%关税。
这一举措直接回应特朗普政府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的25%关税,以及针对所有欧盟商品的20%“对等关税”。
这场始于金属制品的贸易摩擦,正演变为横跨大西洋的经济对抗,全球产业链与资本市场陷入震荡。
根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清单,大豆、牛肉、烟草、钻石等商品成为重点打击目标,其中82.5%来自美国“红州”路易斯安那州的大豆首当其冲。
这一精准打击策略直指特朗普核心票仓,与法国提议的“反胁迫工具”(ACI)形成联动——若谈判无果,欧盟或将对美国科技服务、金融市场实施更广泛限制。
美国关税政策的连锁反应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组合拳呈现明显的“产业打击”特征。2025年3月生效的钢铝关税已导致欧盟钢铁出口商损失18亿欧元,德国蒂森克虏伯等企业被迫裁员5%。4月2日推出的“对等关税”更将70%的欧盟对美出口纳入征税范围,涉及汽车、机械、医药等核心产业,年贸易额达3800亿欧元。
这种“一刀切”政策引发全球供应链地震。比利时预计经济损失将达GDP的2%,化工、制药行业面临120亿欧元冲击;德国巴斯夫宣布推迟12亿美元的美国工厂扩建计划,转而加大东南亚投资。
更严峻的是,美国消费者正承受关税转嫁压力——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将增加4200美元,通胀率可能攀升2.6%。
欧盟反制措施的双重逻辑
欧盟的报复行动展现“精准打击+战略威慑”的复合策略。首轮25%关税聚焦美国农业与制造业,如路易斯安那州的大豆、堪萨斯州的牛肉,这些商品70%依赖欧盟市场。
此举既削弱特朗普选民基础,又为后续谈判预留空间——欧盟明确表示,若美国取消关税,愿将汽车和工业品关税降至零。
更深层的博弈发生在服务贸易领域。法国、德国推动启用“反胁迫工具”,计划限制美国科技服务准入,打击其1126亿美元的服务贸易顺差。
这一“贸易火箭炮”若落地,可能直接冲击苹果、亚马逊等企业的欧洲市场,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前。
全球贸易格局的蝴蝶效应
这场贸易战已引发资本市场剧烈震荡。4月7日,全球股市蒸发6万亿美元,道琼斯指数单周跌幅达5.3%,投资者担忧贸易壁垒将拖累全球经济增速0.8个百分点。企业层面,彪马、昂跑等欧洲品牌因东南亚产能受限,股价三日暴跌17%,被迫加速供应链重组。
发展中国家成为无辜受害者。非洲可可出口商因欧美贸易分流,价格下跌12%;越南鞋类企业失去美国市场后,30万工人面临失业风险。世界银行警告,若美欧冲突升级,2025年全球贸易量可能萎缩2.3%,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
机构观点:对话仍是唯一出路
“关税战没有赢家,只会制造更多输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吉塔·戈皮纳特指出,“美国每损失1美元贸易额,全球经济将连带缩水2.5美元。”她建议双方设立“关税豁免清单”,优先保障药品、半导体等战略物资流通。
欧盟内部也在反思对抗成本。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虽支持反制,但呼吁“以谈判替代对抗”,担心贸易战加剧欧洲能源危机。德国工业联合会则警告,若美国对药品加征关税,欧洲患者可能面临抗癌药物短缺。
这场横跨大西洋的经济对峙,本质是全球化退潮期的规则之争。当特朗普试图用关税重塑贸易格局,欧盟以“精准打击”捍卫自身利益,而全球经济正为这场权力重构付出沉重代价。如何在保护主义浪潮中寻找平衡,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