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蔡君彦
科技赋能,数字化、ai数字人的风已经吹到了殡葬行业,也吹到了河南郑州——3月29日,在河南福寿园举行的郑州市2025年清明节节地生态葬活动中,大屏幕上首次出现了ai数字人“新生”,以节地生态葬先行者的身份表达殷殷嘱托……大河报·豫视频对此报道后,引发多方关注。记者获悉,随着科技赋能和ai数字人普及,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缅怀逝者时,“面对面”和融入逝者生前音容笑貌的ai数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将不再是奢望。
多地殡葬活动出现ai数字人
在当天进行的节地生态葬活动现场,很多人被ai数字人“新生”暖到了——大屏幕上,他面带笑容,向大家问好,叮嘱“请珍惜当下和未来的每一刻”、“请照顾好家人,照顾好自己”,同时,还是节地生态葬的倡导者:告别不是结束,而是崭新的开始,请带着真挚的祝福,怀抱无尽的思念,共同前往绿意盎然的生态葬花园,为平凡而伟大的节地葬先行者送别,与大地相拥,与绿色相伴开启一场新的生命旅程……
记者了解到,ai数字人“新生”就是就是依托福寿云科技ai数字人技术,根据一位逝者生前的照片、影像、声音等资料,进行智能化处理,赋予了温暖的动态呈现,让人们感受到有温度的“数字告别”。
无独有偶。同一天,沈阳市第三届清明共祭活动在浑南殡仪馆举办,活动现场,同样出现了ai数字人,同样是通过ai技术动态还原逝者影像资料,将静态照片转化为鲜活音容,以数字化方式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
ai数字人 网络图
3月20日,在上海市举行的2025年百姓共祭暨集体生态落葬仪式中,福寿园海港陵园更是首次采用ai数字人形象大使“新元”主持仪式,“新元”以亲切灵动的形象、清晰流畅的语言,推进仪式中的数字礼祭环节,为仪式注入科技活力,也成为殡葬服务数字化转型中的新突破。
北京上海已有多家公墓试点数字墓园、数字陵园
近年来,科技助力生命纪念,为殡葬行业带来了诸多新变化,推动打造文明祭祀新风尚。比如,人们可通过手机轻触,即时进入“云端纪念馆”,在线完成献花、点烛、留言等仪式,既保留传统祭祀文化内核,又践行低碳环保理念。
线上祈福 网络图
在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如火如荼进行数字化转型,殡葬行业准备好了吗?现状是:殡葬行业的数字化“已经在路上”。
据中国社会报报道,在首都北京,目前已经有福田、外侨、太子峪、温泉、通惠等5家公墓试点数字墓园。另据了解,在上海,2022年上海福寿园在国内首创“慧心谷”数字陵园,这一“秀外于山水、慧中于科技、根植于文化”的数字化一体服务设施落成,也代表着福寿园正式进入数字化生命服务领域。
虽然数字墓园、数字陵园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是,却实实在在地承载着人们对父母、孩子、亲人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和深沉厚重的爱,让他们在逝者离世后,依然能够在心灵深处真切感受到对方的存在。比如,一对父母在女儿的数字墓位里,随放着女儿最喜欢的音乐盒,每次前来,他们都要打开墓位播放女儿最喜欢的音乐《一闪一闪亮晶晶》……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的殡葬行业是一个殡、葬、祭等一体化数字服务体系,既要满足“殡”与“葬”的功能性需求,又要满足“礼敬生命 祭祀感怀”的精神文化追求。
记号记载纪念 “3j”概念让殡葬卷科技还卷文化
当科技赋能与节地生态葬“嫁接”在一起,又将给殡葬行业带来怎样的新气象?目前,在河南福寿园藏山苑,“3j”概念已有雏形,通过记号、记载、纪念的融合,让人们纪念缅怀逝去的亲人时拥有全新体验。
藏山苑是河南福寿园新开发的一个生态基地安葬专区——壁葬区,采用立体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让逝者安息。记者实地探访后,发现不仅卷科技,而且卷文化。
白墙为纸、光影为墨、写意山水、以画造园——藏山苑的入口处,有宋徽宗真迹“藏山”二字,入园可见白墙青松,雾森朦胧,景观中融合了宋徽宗的《瑞鹤图》,还表达了《听琴图》的意境,主打一个“宋韵新雅”。最为醒目的,是壁葬区把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融入到设计当中,看上去更加生动,也更有文化内涵。
“我们现在推行的新型殡葬方式中,突出3j的概念。”河南福寿园总经理陈振楠表示,首先是记号,在物理空间融入传统文化,把记号做美。
其次是记载,壁葬前面的草坪上会打造祭扫空间,配备户外电子屏,通过把数字化科技科、ai等结合,把逝者生前的影像资料等融入进去,可以通过户外显示屏展现出来,“未来,人们在清明节等日子来祭祀的时候,可以实现和ai数字人跨越时空的对话。”陈振楠满怀憧憬地说。
此外,逝者生前认可的家规家训,对孩子教育的理解,对文化的传承等,都可以通过科技赋能,用数字化的方法和工具记载下来,记载书写厚德。记载还有一层意思,是家属每一次来祭祀的记录,什么时候来过,做了哪些祈愿的动作,等等,都能被记载下来。
最后是纪念,突出清明节等重要日子里缅怀逝者的活动或动作,纪念表达长情。“目前,已经有了物理空间的呈现,未来,我们希望把新科技和数字化的东西不断地嫁接过来,让生者和逝者之间有更好的纪念追思方式,拓展科技殡葬、文化殡葬,让殡葬行业与时俱进。”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