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乌总统的白宫世纪争吵落下帷幕,俄乌冲突的解决方案成为卡在欧洲喉咙的一根刺。伴随着2月底美国的战略转向,欧洲能否扛起战略自主的大旗?2025年3月5日晚,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发表演讲,他希望让法国人相信“欧洲的前途不由华盛顿和莫斯科决定”。
南方周末记者带着美欧关系、特朗普第二任期表态、欧洲战略自主、俄乌问题和中欧合作等问题,专访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丹·史密斯。
四十年来,丹·史密斯致力于安全、冲突与和平方面的研究和写作。他曾在联合国建设和平基金咨询小组任职四年,对欧洲安全的矛盾与冲突有深刻洞见。

丹·史密斯 图/毛淑杰
以下是采访内容:
南方周末: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中,美国副总统万斯的演讲打破了跨大西洋关系。我听了一场您与乌克兰前副总理伊万娜(Ivanna Klympush-Tsintsadze)等政要的圆桌论坛,当时批评声音不断。
丹·史密斯:万斯的演讲令人愤慨。美国直接干预了德国大选,会后,万斯会见了极右翼选择党党魁魏德尔,却拒绝会见时任德国总理朔尔茨。欧洲需要思考现在的特朗普-万斯团队,是否值得当盟友?演讲中,万斯试图削弱社会民主党和基督教民主联盟两个主要德国政党。万斯演讲中的一些欧洲案例虽然不算是“谎言”,但他明显不够了解具体法律细节。他不喜欢苏格兰的一条法律,但那条法律根本不存在,完全是虚构的。万斯的演讲里充斥着不实信息,这会极大损害跨大西洋关系。
南方周末:万斯站在高处指责欧洲,确实让欧洲人不太受得了。你那天在论坛将万斯的演讲比作“狗哨政治”(dog whisper politics)。
丹·史密斯:特朗普与万斯治下的共和党及其支持者在美国政治光谱里已经是极右翼了,而现在却是美国政坛的主流。狗哨政治,这是当某人试图吸引同类支持者的表述。万斯谈论移民暴力行为,其实社会上还有很多非移民的暴力行为发生。万斯的话是在吸引共同价值观的盟友,并建立联系。他的表述与欧洲的极右翼政客类似,他试图吸引欧洲的极右翼政党,我也相信他们正在接触,并推动欧洲的民粹主义。
南方周末:这样是否会让美欧跨大西洋关系渐行渐远?
丹·史密斯:关税战、乌克兰援助、对俄关系、欧洲安全等问题上,美欧方面存在很多分歧与矛盾。其实美国防长皮特·赫格塞思(有关北约加军费)的说法不完全是错的,但这也是美欧间的老问题了。当这些问题与万斯对欧洲政治干预同步出现时,就会激起欧洲人的愤怒。不过愤怒很快会消失,美欧间如果没有安全与贸易的威胁,它们的关系很快会恢复常态,欧洲也会克服这些情绪。
南方周末:其实我们已经进入到多极化时代。国际学界也相信,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已经消失,这跟慕安会“多极化”主题报告一样。欧洲人应该也接受多极化的事实了。
丹·史密斯:特朗普当选前,原有世界秩序受到的挑战和压力已经很明显了。我们早就脱离了单极世界。这很清楚。当今世界有三个大国,中美俄。中国仍然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俄罗斯处于战争中,它是一个衰落的大国。美国相对稳定,试图找到自己的方式。变化是必然的,但怎么才是多极化,尚未达成一致。中国和欧洲可能会在贸易和气候变化上达成一致,美国和欧洲可能在网络空间治理、地区安全上达成一致。
南方周末:自特朗普第二任期后,他试图“开疆扩土”,合并加拿大、吞并格陵兰岛,以及拿下巴拿马运河。你如何评价特朗普的一系列表态?
丹·史密斯:特朗普可能像儿童聚会上的魔术师,左手在挥手分散注意力,实际打的是另一手牌。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个州的想法确实荒谬,这可能是他的干扰项。
在格陵兰岛上,特朗普似乎比上次认真。从欧洲人角度看,丹麦一向不是很善待格陵兰人。尽管格陵兰岛不想被美国统治,但它们对丹麦也没太多好感。
特朗普一直无视巴拿马运河是如何运行的,并把它当成美国的运河,即便法律和逻辑上都不是。美国如果真想拿下巴拿马,更多指的是美国在巴拿马开发的基建项目。
你很难判断特朗普对中东议题有多认真。如果特朗普是认真的,“加沙清理计划”是非常邪恶的,它将两百万巴勒斯坦人赶出家园,涉及种族清洗。虽然加沙被战火摧毁,但他们有权留在那里。其他国家必须接受难民。
南方周末:特朗普对加拿大、拉美、欧洲和中国不断加税,欧洲是否有可能跟中国或其他国家合作?
丹·史密斯:这是即将发生的事。如果美国对中国和欧盟都加征关税,进口会变得更加贵,美国国内可能会生产一些进口替代品。我认为,美国没有能力完全做到这一点。加关税是特朗普政府要惹恼所有人的一部分操作。我们可以走着瞧。美国消费者将承受第一轮关税战的后果,对外加税,上涨的物价只是转嫁到国内顾客身上。如果本次关税高到足以减少中欧的出口,那么,中欧将会开始合作。中欧是彼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些方面是中欧间可以探讨的。
南方周末:我们同一位德国市长交流时,他提到德国人对中国投资的不信任、不了解。他提到,美国人是来赚钱的,中国人说是来学习的,但中国很多地方比德国小城市发达,他不明白,中国企业来德国是干什么的?这是不是一种中西方交往的迷思?
丹·史密斯:问题或许不在于欧洲人对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的看法。在欧洲,中餐馆异常火爆。欧洲的华人不论讲英语、法语还是其他语言,已经深度融入欧洲社会。
中国应该更聪明地“交朋友”,在国际政治中展现自信。中国的制造业极其高效,欧洲人想买一台苹果电脑,只需要等它从中国运来。
在欧洲确实有一些古老的传说,它与神秘东方的威胁有关,与历史上的封建帝国有关。中国需要与世界交流、沟通。中国肯定可以克服世界的误读,中欧交往也应该提高透明度。
南方周末:过去三年里,欧洲深陷俄乌冲突泥潭,美国开始放弃解决乌克兰问题,将它推给欧洲。欧洲人担心,欧洲不在餐桌上,而在餐盘上。你对此有何评价?
丹·史密斯:欧盟和英国有两个担忧,一是特朗普会让乌克兰做出过多让步,不让乌克兰参与。对欧洲而言,乌克兰必须成为俄乌谈判的一部分,美国可以协助谈判的达成。如果美国试图控制正常谈判,那美国就错了。
第二个担忧与欧洲自身利益相关。欧洲的安全框架也建立在乌克兰战争的结局之上。欧洲需要找到一种与俄罗斯共存的方式。欧洲领导人想加入谈判桌,因为俄乌冲突的结局与欧洲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南方周末:其实多数安全问题上,欧洲一直被美国主导,欧洲内部呼吁战略自主的声音不断。你觉得美国走远后,欧洲能实现战略自主吗?
丹·史密斯:欧盟战略自主非常困难。这个话题我参与了至少三四十年的讨论。当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欧洲大国就尝试摆脱对美战略依赖,但这一点只有欧洲(在某些议题上)真正统一时才能做到。
欧洲依旧是主权国家的集合体,哪怕是面积较大的英国,也无法真正独立于美国。法国对欧盟说得多做得少。如果欧洲真能达到法国总统马克龙口中的“战略自主”,在国际事务中采取自主性,更好解决安全、贸易、气候等问题,欧洲就必须紧密团结。现在看,欧洲内部的分裂在加剧。
南方周末:那么中国和欧盟在安全领域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丹·史密斯:除了以联合国维和部队联合巡逻,我不认为中欧在地面部队能有其他的合作。当然中欧可以在反对核武器使用等方面合作。中欧间更多的安全合作可以与外交相关,而非军事。
• (南方周末记者毛淑杰对本文亦有贡献)
南方周末记者 顾月冰
责编 姚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