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先明确声明一点,我对柴静个人的为人处世方式和行事风格并不了解。我所了解并关注的,主要是她曾经关于环境问题的一系列报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曾与中国科学院的一位院士就环境保护议题,展开过深入讨论和辩论。在这场讨论中,她提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观点和期望,其中包括对中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水量、用电量设定上限的建议。
更令人惊讶的是,她甚至提议要限制每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这些建议被她详细地量化并提出了具体的数值标准。
对于这样的主张,我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我坚决反对,完全不能接受。
我无法认同柴静所描绘的那种世界图景,更不愿意生活在她所期许的那种社会中。为什么我会持如此坚决的反对态度?
原因很简单:在她所构想的世界秩序中,存在着明显的双重标准——美国人享有充分的权利,欧洲人也被视为完整的人,但中国人的基本权利却要受到诸多限制,这种差别对待实质上否定了中国人的人格。
每个中国人的用水、用电量,被限制在美国人平均用量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不等。这种资源使用的差异在某些领域更为显著,有些资源的使用配额甚至被限制在美国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从全球环境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化待遇似乎暗示着发达国家公民与发展中国家公民的权利并不对等。美国人和欧洲人的资源使用权受到较少限制,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公民则面临更多约束。
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我们深入探讨柴静的成功之道。若说柴静是个不通情理之人,或是其观点与中国社会格格不入,那她断不会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
事实上,柴静的观点恰恰深刻契合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内在特质。她对资源使用压缩的论述,与我国长期以来的政策导向不谋而合。这种观点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反映了现实。
更深层次来看,中国与西方社会存在着根本性的价值观差异。西方社会高度重视个人价值,将个人权利置于核心地位。与之相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集体价值,个人价值往往需要服从于集体利益。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也直接影响着,资源分配和使用权的认知与实践。
从这一点来说,柴静所期望和期许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理想和希望的图景。从宏观角度来看,这样的愿景本应该是非常符合中国社会的内在诉求。
然而,作为一个普通个体,我不得不从个人的立场和利益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经过深入的思索,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接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抗拒着柴静所期许的那个理想世界。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这个感悟源于我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山光客这个账号发表了一篇题为《消失的柴静》的深度报道。"决绝而惨烈"这几个字眼格外刺痛我的神经。
说来奇怪,当我看到这个触目惊心的标题时,我对柴静个人究竟经历了什么并不感到特别关心。
因为在我的理解中,如果柴静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得以实现,如果她的经历不是如此决绝而惨烈的话,那么作为千千万万个普通的中国人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可能都将面临着同样决绝而惨烈的选择和结局。
好的,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你觉得这个观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