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关工委机关刊物《中国火炬》2024年第12期刊载了《三项措施 筑牢基层关工委组织建设》,推介滨州市关工委基层组织建设经验做法。去年以来,市关工委积极开展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今年是“规范提升年”,全市各级关工委履职尽责,形成了高效规范的工作机制,持续完善“5+3+N”组织体系,创建具有滨州特色的工作品牌,为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下一步,市关工委将以“成果巩固年”为抓手,持续强化组织建设工作,推动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关工委实施 “基层组织建设年”三年行动,工作成效逐步显现,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健全工作机制。市关工委在深化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多种有效管用的工作制度,保证了基层工作有序高效规范运行。滨州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职责清单》,明确了市直29个部门单位的具体职责和责任领导。市委提出对关心下一代工作“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怎么支持都不为过、怎么保障都不为过”的工作要求,先后两次印发《关于加强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及时调整充实市关工委领导班子,市、县、乡三级关工委主任均由同级党委副职兼任。充分发挥关工委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作用,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市委督查室牵头,连续两年对中办、国办《意见》和联席会议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调研,推动了工作落实。
织密组织网络。市关工委按照“哪里有党组织、哪里有老同志和青少年,哪里就建关工委组织”的原则,健全完善关工委组织网络。在市直层面,建成了“5+3+N”的关工委组织体系:“5”即老干部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科协、教育局、总工会五个“五老”牵头部门抓规范化建设;“3”即政法、金融、高校建立三个工作联盟;“N”即在工信、国资、住建等部门建立行业、系统性关工委组织。在基层,以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为重点,做到关工委组织全覆盖。在各级各类社会组织中,采取“社区+社团”“企业+工会”“单位+离退休党组织”等多种模式联建共建关工委。市关工委还会同市委政法委出台意见,由基层治理的“网格员”兼任关工委工作联络员;由学校法治副校长兼任关工委副主任;由市工商联牵头成立工商联系统关工委,在16个行业协会、异地商会建立关工委工作站,覆盖中小企业1000多家;由市国资委牵头,推动“党建+关爱”深度融合,市属国有企业关工委组织实现全覆盖。在机关自身,市关工委初步建立起“一办六部七团一协会一中心”的工作落实体系。特别是创新性地设立了组织建设、宣传文化、城乡工作、学校工作、法治教育、关爱活动六个工作指导部,成立了滨州市关心下一代志愿者协会和滨州市青少年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创建工作品牌。市关工委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把活动与机制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党政主导、关工委协调、部门参与、学校实施、家庭配合、社会共管”六位一体的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机制;聚焦培养“学习型、智慧型和成长型”家长的工作目标,建设家长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滨滨有爱·关护未来”系列公益活动,着力构建立体全面的青少年关爱服务体系。其中,在环境育人方面,通过设立“关心下一代纪念林”,开通“关心下一代公交专线”,打造“关心下一代主题公园”,努力将“关心下一代”作为一种共识和理念传递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