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2024年12月19日17:03:14 国际 1624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孟加拉国,一个位于南亚的心脏地带,占地面积不大,大约14.75万平方公里。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山东省的面积大约15.67万平方公里,一个比山东还小的国家,却如同袋鼠的睡袋,装进去足足1.6亿人口,而孟加拉国还是世界上第八大人口大国。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人口密度比日本还要高,这是令人难以想象。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被利用的淋漓尽致,物尽所值,人们肩并肩、脚挨脚、窝棚挨着窝棚地生活着。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如此特殊的国家,为何在国际舞台中没有任何的存在感呢?真实的孟加拉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人口密度

印度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但面积也不到我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米480人。

但这个数据在孟加拉国面前简直不值得一提,孟加拉国一个“省”的面积,要养活上亿人,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高达1328人。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至于它为何会有如此庞大的人口,也是日积月累。

1971年,孟加拉国成立时,人口数量约7000万人,还没有三十年的功夫,人口数量突破亿人大关。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到2005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4亿人。

面积少,人口多,孟加拉国的真实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巨大的“窝棚堆”

走在孟加拉国的大街上,这里的情景有点像印度,但它比印度稍微好一点,没有随处可见的牛粪,取而代之的则是三轮车。

有网友调侃:“孟加拉国最堵车首都达卡,三轮车的收入堪比飞机,司机视闯红灯为粪土。”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在孟加拉国,无论是在大都市还是在村中小道上,三三两两的摩托、人力三轮车成为这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三轮车靠着动机灵活的优势在拥堵的车流中穿梭,承担着大量的短距离客运服务,成为大多数市民的出行工具。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而这也是必然的,根据最新的一项交通调查数据,达尔的道路拥堵程度堪比纽约,还要糟糕126%,比东京、德里还要严重。

要知道,纽约可是素有:“世界上最堵城市”,而这还比不过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出租车、三轮车、人力车再加上缺乏红绿灯控制的街道,从而导致交通堵塞严重,而路边还有人随便大小便。

值得注意,街道两旁垃圾成堆,没有看到任何垃圾桶。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停电

在孟加拉国停电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如同家常便饭,一天之内可能会多次停电。

孟加拉国缺乏煤炭等矿产,长期以来,电力领域基础设施不足,在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电力需求,而这样成为电力供应存在巨大缺口,从而停电也是常有之事。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根据有关媒体报道,孟加拉国还拖欠电费,而这之前,孟电力发展委员会(PDB)未能在原定时间内,也就是2024年10月31日,结算欠款。

国家如此,更不要说孟加拉国的平民老百姓了?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突然停电,导致工业、商业、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去过孟加拉国的网友分享,他正在和同事坐电梯,突然一片漆黑,电梯也停下来,幸运的是并没有掉下来,而同在电梯里的一个老头安慰大家,常有的事情,问题不大,他表示自己已经被困过多次。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劳动力低下

孟加拉国的人口如此庞大,密度高也让这里成为劳动力非常低的国家,月薪800元人民币的清洁工工作,几百人挤破脑袋。

如此经济落后的国家,超过人口60%人都从事着农业相关的工作,而这里的经济主要靠农业来维持。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更令人可怕的是,孟加拉国超过100万人住在贫民窟,难民营中,这里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常年断水断电,几百个人用一个小的厕所,女的连一个洗澡的地方也是奢侈。

穷人的生活非常艰难,衣服简陋、还有很多人居然连鞋子也没有,逛着脚丫走路已经成为常态。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如此恶劣的环境,冬天还能应付,一到夏天,排泄物,还有遍地的牛粪,臭味熏天,简直苦不堪言,有的人只能去乞讨。

在街上,随处可见的便是水果批发市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再加上重视农业,这里批发的水果种类非常多,香蕉、菠萝、西瓜等等,最重要的一点,这里水果非常便宜。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说起孟加拉国的吃食,与印度非常相似,咖喱、豆糊,还有就是就是吃饭的习惯,都是用手抓。

哪个国家都是穷人和富人,孟加拉国亦是如此,这里富人区高楼大厦,很多人有钱人住在咖啡店里,喝着咖啡,看着外面的景色。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他们还会花费很多钱雇佣“穷人”来伺候,细微到衣食住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而五星级的酒店,里面的景色也是眼前一亮,游泳池、水上乐园、灯火通明一应俱全。

尽管孟加拉国的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他们十分善良,也十分热情。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无法根除的恶

在国际每年发布的《各国腐败印象指数》中,孟加拉国常年位居倒数第一,在这里的68%家庭表示,曾经被国家司法部门索贿,而49%的家庭,曾经主动向国家司法部门行贿。

除了司法,还有孩子入学问题,74%的家庭向教育部门行贿,还有药品问题,一半的家庭买不到药。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种种数据都可以看出,孟加拉国的腐败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只要是在这里掌握一点权利,都会走向深渊。

“靠关系”的国家,权力中心肯定更加严重,直到今日,孟加拉国依旧是“最腐败的国家”。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如此贫穷,极端腐败的国家,孟加拉国的前途,依旧非常渺茫,怪不得它在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不过有专家预测,在2041年,孟加拉国将会成为发达国家。

参考资料

孟加拉国拖欠8.5亿美元电费,印度前首富上手段了 观察者网2024-11-04 22:53

观察丨穆迪评级下调对孟加拉国展望,临时政府艰难开启新时代 澎湃新闻2024-11-21 15:45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孟加拉1.6亿人,为什么毫无存在感?专家:2041年会成为发达国家 - 天天要闻

国际分类资讯推荐

春天的“精灵”唤醒哲古草原 - 天天要闻

春天的“精灵”唤醒哲古草原

天刚蒙蒙亮,哲古社区牧民曲扎迫不及待来到羊圈,拿着奶瓶给新出生的小羊羔喂奶,顺便为刚刚生产的母羊开起了“小灶”。“家里养了230多只羊,这几天已经产了30多只小羊羔,大概4月中旬产羔将全部完成。”曲扎说,接羔保育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尽管很辛苦,想到牧业增产,
上海地铁瓜太猛!男主社死三连暴击:身份扒光 + 丢饭碗 + 家宅塌房 - 天天要闻

上海地铁瓜太猛!男主社死三连暴击:身份扒光 + 丢饭碗 + 家宅塌房

最近,上海地铁上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猥亵事件。光天化日之下,一名男子在地铁车厢内对女性进行骚扰,整个过程被目击者拍下并迅速传播。事发后,这名男子在24小时内被公司解雇,成为2025年上海第一例地铁猥亵案的“主角”。他的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更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
深化校会媒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落户长春人文学院 青创市集赋能大学生创业项目招募启动 - 天天要闻

深化校会媒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落户长春人文学院 青创市集赋能大学生创业项目招募启动

4月11日,由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长春人文学院、吉林城市融媒主办,长春人文学院文学院、中国网东北振兴频道、搜狐吉林融媒体中心承办,吉林省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吉林省时尚产业联合会协办的“校会媒协同,产学研融合”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揭牌暨校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长春人
坐不下挤一挤,真的没事吗?这辆超员载客面包车被蜀黍查处…… - 天天要闻

坐不下挤一挤,真的没事吗?这辆超员载客面包车被蜀黍查处……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为市民群众出行创造良好条件,汕头公安交警部门持续聚焦“两客一危一货”、6座以上小客车等重点车辆,严查严处超员超载、违法载人、疲劳驾驶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宗、查处一宗,教育一群”,切实筑牢道路交通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