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综合实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是过去三十多年来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
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发达国家都要依赖于中国的供应链支持。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持续恶化,利益分歧紧张升级。美国便开始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
但是,美国自己本身的制造业早已严重空心化,想彻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除了得先让制造业回流以重振工业体系之外,还要从外部找到一个能够替代中国的供应商。
放眼全球,印度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近年来,印度逐渐成为了西方投资者的新宠,原因就在于,印度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首先,印度的人口规模超越了中国。其次,印度的人口结构比中国更年轻。
最重要的是,印度制造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可塑性强,容易被控制,且暂时不会给美国构成竞争挑战,适合培养成一个专门服务于西方体系的中低端制造业基地。
此外,印度人身上有一股闯劲,深得西方赏识。
从前任总理辛格提出的“忘记上海、记住孟买”,再到现任领导人莫迪对标中国提出的“印度制造”战略。
印度这个国家,无时无刻不在展露出自己想要超越中国的决心。然而,美国媒体近日发布的一篇文章,却狠狠泼了印度一盆冷水。
文章归纳了几个原因,解释印度为什么无法复制中国的成功。
中印两国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
首先,中国是一个早期靠承接产业转移富起来的国家。中国的成功,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口红利,得益于领导层的高瞻远瞩。
回顾几十年前的中国,再对比现在的印度,我们发现,两者的相同之处就在于,都处在人口结构年轻化、社会抚养比相对较低的这么一个发展阶段。
但只是具备了这样的优势,还不能算赶上了人口红利,因为只有在大部分人有工作、有产出的前提下,人口优势才能变现为人口红利。
反之,人口大爆发,却拿不出相应的工作岗位去吸纳适龄人口,就只会徒增贫困、饥饿、卫生和污染等社会问题。
印度经济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印度的失业率,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所提升。
大学生的失业率接近20%,几乎是一毕业就失业。
同时,有接近一半的适龄人口受制于传统的家庭责任,没办法出去工作。这一部分人,指的就是女性。
在印度,女性的经济贡献只有18%。这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
但在印度却真真实实地发生了。印度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不足中国的百分之十。
劳动力得不到解放,拥有再多的人口都是白搭。之所以会造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
印度政府一直以来都不怎么重视最能吸纳劳动力的制造业,反倒更倾向于在软件和IT服务方面投注更多的预算,毕竟这些产业对基础设施要求不高。
而所谓的“印度制造”,只是莫迪最近几年才突发奇想,提出来的战略罢了。
政策的滞后性,致使印度错过了上世纪承接西方产业转移的末班车,制造业一直发展不起来。久而久之,制造业市场逐渐被外国产品所占领。
例如在智能手机领域,印度市面上有九成以上的智能手机是外国品牌,主要是中国品牌,像小米、vivo、OPPO这些。
在家用电器方面,外国品牌也占据了80%的份额。
反观中国,对制造业的重视那是全方位的,不仅在高端领域冲刺,也不忘根植低端领域保基固底。
此前,西方学界盛传,称中国经济会在几几年崩溃事实上,真正应该担心经济崩溃的。
是那些仅掌握一两项核心技术而忽略了制造业整体性的西方发达国家。
不仅是美国,整个西方阵营的制造业都呈现出严重的空心化问题。即基础的生产门类全不在国内,经济发展只靠技术垄断和金融收割。
而这些技术一旦被外界破解并公开化,他们就会失去战略优势,金融暴雷,彻底跌落神坛。
中国则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中国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依然重视着传统的各行各业,并不会因为低技术产品赚钱少就彻底砍掉它。
举个例子,全球有百分之三十五的服装和一半以上的水泥是中国生产的,钢铁更是占到全球总产量的53.9%。
中国主导着几乎所有基础门类,因此没必要像西方那样靠垄断高新技术来收割世界财富。
此外,中国这种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上的做法,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经济抗风险能力。
并且,与印度制造业当前这种供应链在外的“来料加工”模式不同,中国控制着一个产品从无到有的全部过程。
以纺织轻工业为例,且不说在生产环节,中国有全套的模具按钮和拉链以及面料可供选取,轻松拿捏所有类型的纺织品。
就连最基础的原料,无论是棉花、羊毛、麻料,还是化学纤维,中国都能在自己的版图上找到对应的优质产区,解决了上游的供应问题。
虽然说,印度早在英殖民时期,就已经是种植业大国。且印度的棉花产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二。但别忘了,位居第一的是中国。
比起印度,中国更注重精耕细作。生产出同等重量的棉花,中国仅需要用到印度四分之一的种植土地。
因此,中国的纺织品,在国际上更有竞争优势。至于中国是怎么做到的,西方媒体或许会说,是使用奴工,进行“强制劳动”。
但实际上,中国的棉农们,早就用上了最先进的棉花收割拖拉机和灌溉技术,以确保生产出来的衬衫品质一流。
相反是印度,许多地方还停留在纯手工阶段。印度农工拿着比最低标准还要低的薪酬,在烈日烘烤和严重污染的环境下采摘棉花。
谁才是真正不讲人道且更应该被谴责的国家,答案想必不言而喻。
挑战中国,对印度来说难度太大
其次,中国拥有绝对的产业优势,对印度来说挑战难度实在太大了。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规模是印度的十倍不止。
全球任何国家所需要的任何商品,除了涉及到敏感技术的之外,中国都有办法把它给造出来,还能将成本压得很低。
并且,只要市场需求足够大,订单足够多,产品的性价比也可以抬得很高。
跟中国比起来,印度压根不是一个量级,以2022年为例,中国的制造业产值约为五万亿美元。
而同时期印度却仅有0.39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据的份额不足百分之三。
按两国当前的速度增长下去,印度制造业至少需要六到七年的时间,才能追上中国的十分之一。
这还没把瓶颈问题考虑进去,这主要是因为,印度制造业是一个从低级到初级的过程。
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难免会遇到瓶颈。这时,若转型不成功,或转型困难大,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导致其增速放缓。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工资水平和土地租金都提上来了,但没有相应的产业作为依托。
在以前,低廉的成本,是他们承接低端产业的唯一优势,可现在,他们连这唯一的优势也没有了。
于是乎,产业纷纷转移出去,国家经济陷入停滞。这正是印度将来所要面对的问题。
当年,中国面对这一问题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产业转型。
从2010年之后,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中国比以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尝试推出过很多高附加值的产品,例如5G和新能源汽车等等。
反观印度这边,产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印度虽然人口红利大,但真正称得上是人才的高级技工,却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这使得印度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只能继续让低端的纺织业和服装加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结语:
总的来说,受制于如上种种原因,印度一直无法复刻中国的成功。
最好的证明就是,莫迪“印度制造”的口号虽然喊了十年,但制造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却几乎停滞不前。
而所谓的弯道超越,大概率也只是一张画好的大饼。
参考资料:
[1] 中国智能手机品牌迅速占领印度市场[N]. 胡晓明.经济参考报,2017
[2] 通过印度中国工业园重新认识印度[N]. 刘国民.中国贸易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