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焱夕照
编辑|焱夕照
前言
今年八月份,日本不顾国际反对,公然将核污水排放到大海里引发全网热议。要知道核辐射对于人体的伤害可以说是十分的大,那么有害辐射物质悄然进入生活圈,普通百姓该如何自保?
一则日本核辐射产品逃避检验进入国内市场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尽管政府早已明令禁止从事故地区进口食品,但不法商贩仍在各种管道将这些潜在危害公共健康的商品运入境内。
面对日益严峻的核污染隐患,作为普通百姓,我们该如何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核辐射产品悄然进入中国市场
近期,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接连查获涉嫌核辐射的进口产品,并且进口的来源都是距离日本排放核污水很近的地方。这些被查获的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化妆品、食品、饮用水等日常生活用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存在隐瞒产地、篡改标签等问题,严重危害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据介绍,杭州一家化妆品公司的仓库里存放着9件共6瓶化妆品,这些化妆品来自日本核污染严重的地区,价值高达8万余元。
其中2件化妆品经检测,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已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该公司在进口报关时,并未如实向海关申报产品的真实产地,属于严重违法行为。针对此案,杭州市场监管局对该公司进行了8万余元的重罚。
在温州,一家进口食品店也被查获销售多盒印有“日本埼玉县”字样的棒棒糖。众所周知,埼玉县同样属于我国明令禁止从日本进口任何食品的地区。监管部门迅速对这批涉嫌核辐射的食品进行了依法扣押,并展开进一步的调查取证工作。
更令人震惊的是,还发现一些食品标签上竟然写着“中国吉林生产”。经过调查,这些食品实际是从日本通过第三国中转进入中国的。不法商贩故意伪造产地信息,试图逃避监管。
这起案件查获的假冒产地食品达数百吨,种类包括大米、青豆等,市场价值可能高达上千万元。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对涉案的犯罪团伙展开全面调查。
除了企业和商贩,一些消费者也参与购买核辐射食品。湖北一名消费者就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了价值30多万日元的进口食品,但在申报时故意隐瞒了真实产地。
在浙江,个人还通过网络购买了数万元的日本产饮用水和紫菜,同样未如实申报。种种迹象表明,监管方面确实存在漏洞,不法分子乘虚而入。
业内人士指出,个别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充分履行进口产品信息真实申报的法定义务。更严重的是,还完全忽视了企业应当承担的产品质量安全社会责任,导致核辐射食品和化妆品还在我国市场流通,严重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相关部门表示,将继续加大力度严厉打击这种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大家都知道核污染产品对人体有害,但是具体损害到什么程度呢?人们吃了核污染产品会在身体的哪些方面体现呢?
辐射危害无处不在
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至今已十二载,当年的放射性核素虽已大量衰变,但仍残留在土壤、水源、空气及食物中,成为无形的杀手。
近期的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再次将核辐射的危害摆放到公众们面前,日本政府对外宣称此次排放的核污水对于人体并无伤害,对于大海的污染也微乎其微,但是这不是明显的扯淡吗?
这些长期低剂量的辐射,不仅损害了人们的健康和生育能力,也扭曲了生态系统。
东京一所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相较2011年前,本地居民的白血病发病率已经上升了16%,已经增加了30倍之多。这主要是由铯-137引起的。铯-137的半衰期长达30年,可通过食物链大量进入人体,对骨髓造成破坏,增加白血病的风险。
对儿童的危害尤其大,福岛一所幼儿园的检测报告指出,58%的儿童甲状腺存在结节和囊肿,这些病变极易转化为甲状腺癌。这数据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啊!
但是更让人值得注意的是,你们是不是还以为核辐射只能吸附在植物以及动物身上?事实上,只要检测标准足够灵敏,土壤、农作物及牧草中都可测出超标的放射性核素。
许多儿童出现体重增加缓慢、头围增长过小等迟缓发育的症状。这与摄入的碘-131有直接关系,碘-131会积蓄在甲状腺,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影响儿童的生长。
除人体健康外,野生动植物也在这无声无色的辐射中备受侵蚀。福岛附近的沼泽,历来是天鹅、珍稀鸟类的繁殖地。如今这些鸟类的数量锐减,明显出现了翅膀畸形的个体。据研究,这是放射性元素导致的DNA突变所致。不仅鸟类,其他野生动物也出现了骨骼畸形。
这种无声无息的辐射污染令人不寒而栗。核污染食品看似与正常产品无异,但体内的辐射却在持续积累,进而导致癌症、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辐射的影响可以遗传数代。
天啊,也就是说今天吃下的那一口污染食品,可能会在子孙后代引发疾病。
针对隐形的辐射威胁,日本民众也正在自发行动去检测当地的核辐射值。他们以志愿者的形式,使用手提式盖革计数器在各地检测辐射值,结果发现许多地区的数值远超政府公布的“安全级别”。
我们必须正视长期低剂量辐射的危害,采取措施避免核素进入食物链,也要加强对受核污染地区居民的长期健康跟踪,尽早发现疾病,还需严厉惩处贩卖核污染食品牟利的不法行为,让它无处藏身。
这种公民科学的实践无疑使隐匿的核污染之害曝光于天日,促使政府承担起监管责任。那作为中国公民,面对如今海外核辐射产品进入国内的状况,我们该如何防范与应对呢?
防微杜渐 —— 应对核污染隐患的全方位思考
面对可能存在的核污染风险,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做到心中有数、行动有方,全方位地预防和应对。
我们一定要做好食品信息的采集与判断,在购买商品前,要详查生产商信誉、产地环境等信息,对产品安全性做出审慎判断。关注政府部门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报告,同时也要客观解读媒体报道,避免被标题党误导。
学习对购买商品的专业知识,培养分辨假冒产品的能力。如果对某品牌信任度不足,可以选择更可靠的替代品。
适当的运用科技产品来对辨别核辐射产品进行辅助,现在有多种便携式核辐射检测设备,能快速判断食品、日用品等是否受污染。居住在核设施周边地区的民众,可以自购这样的仪器,开展自发的辐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
如果从政府的角度出发的话,当地政府应当配备检测设备,做好公共区域的常规筛查。
听从专业的建议,各国核管理部门制定了明确的辐射剂量标准。购买可能受影响的产品时,应要求商家提供检测报告,确认其符合标准。
工作中接触核设施者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体检监测辐射影响。一般公众也应关注权威部门的食品及旅游建议。
核污染产品的影响固然不可忽视,但是前面的措施都是前期的防范,但是核辐射真的爆发了,就需要我们去加强应急的掌握与演练来应对。面对核泄漏等突发事件,要掌握应急知识,熟记报警程序。
企业和学校应制定核事故应对预案,开展模拟演练,提高防范能力。个人也应备好防护用品,做好应急避险的思想准备。
在做好防范与应对措施的同时,我们也应当保持自身态度的理性与节制,切忌恐慌及盲目抵制。在购买商品时,合理调整海产品的消费量和频率,另外可以积极参与核安全法规的制定,推动政府加强监管力度。但也要理解决策需要考量各方面因素。
做好全方位的思考和准备,我们就能应对可能存在的核污染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政府和公众需要共同努力,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积极而审慎地面对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
面对核污染,我们必须保持理性和警惕。政府虽采取了各种防护措施,但监管漏洞难免存在。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进口食品安全体系,企业也要提高质量意识。
作为普通民众,提高辐射防护知识,远离高危地区,谨慎选择食物非常必要。然而,哪些地区的食品真正“安全”?核污染的影响能随时随地出现吗?我们需要保持长期的警惕,与各方携手打造和谐美好的家园。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