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白宫的人事变动引发了广泛关注。罗尼·查特吉,曾被寄予厚望的芯片顾问和《芯片与科技法案》的主要推动者,即将离开白宫,回归学校从教。
据查特吉本人在采访中确认,但并未透露离职原因。一篇刊载在美国《政客》网站的文章认为,查特吉离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主导的美国芯片产业调整政策,试图减少对亚洲供应商台积电等的依赖,这政策逐渐成为拜登政府的政治负担。
虽然美国计划拨出527亿美元用于补贴芯片产业,但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工厂、研究所和企业招不到足够的工人、工程师和科学家。这其中的原因众多,而美国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只是其中之一。
最近,台积电美国工厂与美国工会之间的矛盾,更是凸显了美国要重建并垄断半导体产业的生产体系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前途渺茫。
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量产时间的推迟以及美国缺乏劳工的问题,使得这一话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焦点。
据参考消息报道,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的量产时间将从2024年推迟至2025年。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抱怨称,美国缺乏足够的劳工,但亚利桑那工会领袖批评台积电“只是以此为借口,引进薪资较低的外籍劳工”。
这一争议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讨论。有人提到,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此前预测,美国工厂不太可能成功,但是现在已经来不及,很多设备已经转移过去。
岛内网络论坛上,不少台湾网友也指出:“没有廉价劳动力,就没有台积电的未来”;“台积电是靠爆肝撑起来的”;“台积电美国工厂的生产成本要增加两三倍,想想就恐怖”。
台积电美国工厂遭遇问题,与当地工会的纷争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尽管正式量产还有两年时间,许多人对台积电美国工厂的未来表现持乐观态度。
但是,我们不得不回顾一下这项计划的历史,查特吉将台积电搬到美国时曾经“连哄带骗、连拖带拉”,事后承认了这种做法。
他也坦言,“每个人都希望事情走上正轨,但是这需要足够的熟练工人才能做到”,并强调做起来并非易事。
虽然事后诸葛亮很容易指出问题,但当初制定计划时,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这也反映出领导层的一些失策。
查特吉的印度裔身份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美国“印度化”的趋势确实不容忽视。
一些印度裔在美国政府制定的政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他们对中国的恶意和敌视,让一些人觉得美国政策背后隐藏着报复中国的意图。
而美国政府则将希望寄托在这些印度裔身上,希望他们能推动美国再次伟大。不过,华盛顿终于认识到,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并不能复制“印度成功学”,更不能击败中国的经济实力。
同时,中国也认识到了华盛顿的真实意图,不管未来美国进行怎样的政策调整,中国已下定决心,必须补全半导体产业的不足之处。
面对美国的制裁和棍棒,中国不再抱有幻想。中国决定采取反制措施,对镓锗出口进行管制,同时着手围绕氮化镓,建立完整的芯片产业链。
这是中国决心在半导体产业领域实现自给自足的表现,不再依赖其他国家的供应。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得不关注美国下一步的动向。他们会继续“印度化”战略,还是转向更加激进的“神仙化”?无论美国采取何种策略,我们都需要保持冷静,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事情上。
中国已经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努力发展科技和半导体产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的来说,台积电美国工厂的问题只是整个半导体产业格局中的一个缩影。我们应该认识到,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而不能依赖简单的“哄抬”和“拉拖”。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必须坚定信心,保持冷静,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来实现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