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到目前为止很多欧洲企业仍然抱着能和俄罗斯“达成共识”的希望,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俄方重新向欧盟国家供气的可能性,尽管已经非常渺茫。在9月初俄气公司宣布“停气”的时候,“北溪-1”和“北溪-2”管道都是注满状态,意味着一旦恢复供应后随时都可以向欧洲输气。此前普京政府已经向德国提出条件:只要他们愿意使用的话,恢复“北溪-2”供气不是技术难题,但欧洲方面还在迟疑,使用这条管道显然已经牵涉到政治问题。
就在26日,已经注满气的“北溪-2”突然发生海底管道泄漏事件。博恩霍尔姆岛附近的管线因为不明原因破裂,事发海域能看到巨大的白色气体和水花喷涌而出;丹麦海事局已经把事发区域5海里范围设为“禁行区”。不料仅隔了一天到27日,另一条“北溪-1”管道也发生了两处泄漏,而且泄漏点也在博恩霍尔姆岛区域。一连串事件让丹麦和德国这两个国家始料未及,各大媒体也纷纷开始猜测事故原因,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了蓄意破坏,在短时间连续发生如此“偶然”的意外是不可能的。
当天,正在波兰访问的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对记者称她已经注意到了这条消息,而且非常重视;丹麦方面“不排除管道被故意破坏的可能性,但仍然在调查不能草率下结论”。德国联邦经济部也宣称检测到了明显的压力下降,现在还在查明原因;两条天然气管道中的预存储气价格高达数亿美元,在“北溪”项目签订过境协议时要求沿途各国承担保护俄罗斯公司的财产的义务,实际上过去几年也没有出过大问题,自俄乌冲突后欧洲国家和俄关系就变得非常敏感了。
有分析认为,管道遭受蓄意破坏的概率很大,但不太可能是俄罗斯所为。一方面无论管道还是储存的天然气都是俄气公司的财产,在当前气价非常昂贵的阶段下进行“自我破坏”的行为没有任何好处;另一方面俄罗斯掌握有供气和切断供气的总阀门,也就是说他们作为拥有方完全不需要用破坏的方式来达到任何目的,这就是事实。所以破坏者可能另有其人,从推测上来说是“不希望欧洲能重新获得供气”的人。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管道出现泄漏后丹麦首相第一个进行了被“故意破坏”的猜想,而德国方面可以看出用词非常谨慎,不愿意下定义。德媒还报道称事发区域“曾有美国军舰巡逻管控”,虽然没有明指但是暗示这件事可能是美方所为;那么如果真的是美国进行了暗中破坏的话,欧洲国家的“调查”估计将会变得困难很多,他们最终也没有办法披露真相。对此有评论还称:“按照某些国家的惯例,只担心事情调查一圈到最后公布是俄罗斯人自己做的,这非常可笑;欧洲人就应该忍受‘高价’的宿命,这波天然气危机最后的赢家已经非常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