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国新闻电视台报道,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日在记者会上回答有关德国经济依赖中国市场的问题时,他表示,德企应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尤其是在经济领域。此外,他还在会议上透露,自己近期暂无访华计划。
朔尔茨及德国的一些政客在近段时间反复提及要减少甚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显然,结合中德建交以来的经济合作趋势来看,德国要想短期内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是不现实的。
鉴于当前紧张的台海局势,德国记者还就中美本轮台海交锋向朔尔茨提问道,届时若德国参与“制裁”中国大陆,所导致的后果是否是德国可以承担的?
对此,朔尔茨并没有做出正面答复,但他依然强调,德国目前的战略重心就是减少进口依赖,并寻求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德媒称,虽然在这次采访中,朔尔茨只字未提中国,但却又处处都在“关注”中国。
众所周知,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是很大的,在此前德国一些政客呼吁德企与中国“脱钩”时,德企就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拒态度,一些西方媒体将之形容为是“对中国市场明显的‘忠诚’”。
长期在中国发展并家喻户晓的德国汽车企业奔驰,不但不愿意应德国政客们的呼吁撤离中国,而且还表示将会进一步提升该企业在中国的的活跃度。
除了奔驰之外,大众等一些在国际上较为知名的德国车企,都表示不愿离开中国广阔的市场。可以说,德国的一些汽车企业在中国的经营已经“扎根了”,再加上中国广阔的消费群体,对于汽车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
可以说,德国仅仅是汽车产业这一行业,想要放弃中国市场就不太现实,更何况是德国在多个领域同时与中国“脱钩”,可想而知,这将对整个德国的出口经济造成重创,因此,朔尔茨的呼吁其实很难成为现实。
德国工业企业博世董事会主席斯特凡·哈顿就直言道:“没有市场可以取代中国”。对于德国来说,不仅仅是在出口方面十分依赖中国市场,在进口方面也至少有近四分之三的公司都不得不从中国进口零配件。
其实这也就说明,就德企而言,对于中国的依赖并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合作,更多的是关系到技术领域的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双方在经济领域几乎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贸易交流圈,不仅双方能够共同获利,还能相互刺激进步,达成良性循环。
从德国企业今年的发展方向,其实就能看出来,德国本身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也是十分密切的。在当前的紧张局势下,德国国内不仅存在着高通胀问题,还面临着能源紧缺的危机。
十年前,德国全国四分之一的电力来源是核电,但就在各国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能源危机之时,德国却宣布要放弃使用核电,并相继关闭了国内的核电站。德国政府还承诺,将在今年全面“弃核”,并计划在2038年关闭所有的煤电站、在2050年放弃使用天然气。
那放弃了这些能源,德国又该如何发电呢?答案是新型能源。据数据显示,在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到了德国的近50%,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风力发电,其次则是光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两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设备组成部件,主要又是由中国供应的,换而言之,德国就是将对能源的依赖转移到了对中国设备的依赖上。
目前,对于德国来说,再次拾起核电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要继续在可再生能源上进一步扩大发展,至少在短时间内,德国不太可能离得开中国。另外,就连德国电动汽车所需的锂离子电池的最大进口国也是中国,据有关数据显示,早在2019年时,德国从中国进口的锂离子电池就占到了此项进口总额的46%。
可以说,无论是新能源发展、还是原材料等领域,德国对于中国的需求,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找到“替代品”的。并且对于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只要德国能够一直和中国维持友好的合作关系,都是可以长期进行下去的。
但如果德国非要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踩红线,那就势必会影响到双方之间的经济往来。前段时间,就有台媒称德国国会议员贝克尔将窜访台湾地区,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还放言,如果大陆采取军事手段收台,德国将为台湾地区提供“支持”。
这些言行都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德国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想和中国保持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就不应该在原则性问题上随美国起舞。尊重中国主权,双方将可以继续维持互惠合作,若是继续挑衅,最终只会损害自身利益,相信德国应该能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