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之一,有些地方也称之为黄花鱼。野生的大黄鱼口唇呈朱红色,体色金黄,鳞片齐整,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寓意富贵吉祥,备受国内消费者追捧。
但现实总让人心寒。自70年代以来,野生大黄鱼的数量呈断崖式下跌,近20年来已经非常罕见,市场价格一度攀升至4000~5000元/斤,体型越大单价就越高。近日,浙江象山石浦的一位渔民中了好彩头,在济州岛附近海域捕获了一条巨型的野生大黄鱼,足足有7斤重!
之所以称为“巨型”,是因为野生大黄鱼生长很慢,平均每年仅增重300~400克。按此估算,这只7斤的野生大黄鱼估计已超过10龄,非常罕见。用当地渔民的话来说,这么大的野生大黄鱼“一年也难见一两次”!
大黄鱼的危机
上世纪60年代,大黄鱼还是一种很常见的东海海鲜,和小黄鱼、带鱼一样都能形成大规模鱼汛,资源量极其丰富。据资料记载,1954年舟山渔场一个捕捞季可出产30万担鲜鱼,其中有15万担都是大黄鱼。
当年的大黄鱼多得吃不完,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也低至白菜价。利用敲罟捕捞的方式,舟山渔民把大黄鱼的“软肋”拿捏得妥妥当当,渔船满载归港,资源浪费现象数见不鲜。这种盛况从50年代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堪称是舟山渔场的黄金时代,大黄鱼、小黄鱼纷纷刷新了历史捕捞纪录。
1957年,小黄鱼的捕捞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2.9万吨;1967年,大黄鱼的产量也达到历史巅峰,高达10.16万吨。舟山渔场在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的助力下,成为了当时全国最繁荣的渔场,堪称一座富饶的“海上鱼库”,是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数十万渔民的“财富之源”。
同一时期,东海的渔船数量也在急剧增多,丰富的海产不断刺激渔民加大对渔船的成本投入,包括加大马力、购置新渔船。在1950~1952年鱼汛期间,岱衢洋海域(大黄鱼中心渔场所在位置)的渔船数量已达6500多艘,最多有5万多渔民出海捕捞黄鱼。
在日益增大的捕捞压力下,大黄鱼的中心渔场向外围发生了偏移,逐渐由岱衢洋转移到长途和三星之间的海域。但当时的渔民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加大了捕捞力度。尤其是在1974年,1200对机动帆船抵达舟山海域的中山渔场,目的是为了捕捞越冬期的大黄鱼。
大家都知道,亲鱼越冬的下一步就是产卵繁殖,如果把越冬的成鱼都一网打尽,那结果可想而知,来年必然大幅减产,甚至是无鱼可捕。1974年年的大黄鱼产量虽然很高,但是种群结构却被破坏得一塌糊涂,上下3~4个世代的大黄鱼都被拉入渔网,整个种群遭到了灭绝性打击。
2019年,一篇发表在《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上的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
他们把大黄鱼的黄鱼 “奶奶”、黄鱼 “太公”都捕了上来,一下子端了大黄鱼的 “老窝”,使大黄鱼资源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曾被古人热忱赞美又如此辉煌的岱衢洋及野生大黄鱼一蹶不振,并且一尾难求了!
据舟山老渔民回忆,1975年之后岱衢洋渔场基本上没有多少大黄鱼了,其他海域还有一部分,但产量跟之前也不在一个水平上。经过一场又一场的地毯式捕捞,东海渔场终于走向了没落,大黄鱼也陷入了危机之中。
最新的调查显示,舟山渔场中的大黄鱼资源至今仍处于衰退阶段,这意味着在过去40多年里,大黄鱼资源依然没有得到恢复!
浙江渔民捕到7斤重大黄鱼,是否意味着黄金时代要回来了?
不得不承认,7斤重的大黄鱼确实非常罕见,应该是源于2010年前后的一批鱼苗。虽然捕捞自开放海域,但渔民捕获的大黄鱼并不一定是纯种,而有可能是人工放流的苗种。
大黄鱼养殖基地
野生大黄鱼的繁殖群体并不多,相反,人工放流的幼鱼却在逐渐增多,这和我国育苗产能的提高有很大关系。
比如在今年7月9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就联合放流了700万尾大黄鱼,平均体长超过10cm。而在2020年6月,福建省的放流数量也多达748万尾,平均体长超过5cm,最长的达到8~10cm。
这样的放流活动,我国已经坚持30多年。时间回到1986年,当年福建省科技厅的水产专家成功攻克了大黄鱼的人工育苗技术,1987年又掌握了亲鱼培育技术。到了1990年,我国企业的育苗产能已达到上百万尾,大规模的增殖放流就此展开。
以官井洋为例,这里放流的苗种50~500万尾不等。福建宁德的官井洋海域是野生大黄鱼最后的“净土”,国内首个大黄鱼自然保护区设立于此,保护区内严格禁止所有渔民的生产性捕捞,切实保障了放流效果。
如今,人工放流已经成为恢复大黄鱼资源的主要手段,如果放流的苗种能够顺利长大,估计最早的一批能长到10斤以上。但人工放流的苗种也有劣势,长大后的性状和野生大黄鱼有所不同,区别主要表现为:
- 野生的大黄鱼鳞片齐整,人工养殖或放流的大黄鱼鳞片散乱。
- 野生大黄鱼胸鳍较长,翻折过来可超过眼睛前缘,且能盖住整个眼眶;人工养殖的大黄鱼胸鳍较短,翻折过来不超过眼眶前缘,无法覆盖眼眶。
也正因为如此,现在的放流已经不再单纯追求成活率,更重要的是追求血统的纯正度。为了提高幼鱼的“野性”,一些科研机构开始采用岱衢洋海域的野生大黄鱼作为繁殖亲本,一次可繁殖20~50万粒,最多可达100万粒。这样做的好处也显而易见,避免了过去多代繁殖产生的性状退化,保证了纯正的大黄鱼血统,繁育的苗种体格更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条件。
综上所述,渔民在开放海域捕到的大黄鱼并不一定是“正宗”的,再加上捕获的数量很少,不具有代表性,因此不能证明东海渔场正在重返黄金时期。不过话说回来,作为消费者所追捧的“珍馐”,以上万元一公斤的价格出售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在野生环境下长大的大黄鱼同样稀少,价格飙升也在情理之中。
大黄鱼还有望“重回巅峰”吗?
要想大黄鱼重新回到上世纪50~70年代的巅峰时代,仅仅依靠大黄鱼的自然繁殖似乎很难做到。大黄鱼以小鱼小虾为食,受水温影响大,生长速度慢,繁殖周期长,这些生态特征都不利于野生种群的恢复。
虽然大黄鱼的产卵量能达到20~100万粒,但孵化率、成活率并不理想。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野生大黄鱼进行了种群评估,正式将这一物种列为了“极危物种”,这表明大黄鱼还未脱离险境,如果不加强保护还是会有灭绝的风险。
野生亲本“靠不住”,人工增养殖就成了唯一的希望。人工放流虽然已持续了30多年,至于放流效果怎么样,成活率是多少,这些问题至今没得到明确的解答。
要知道,人工培育大黄鱼投喂的都是颗粒饲料,环境非常稳定,没有天敌的捕食,幼鱼的自然属性较低。一旦将温室内培养的幼鱼放流到自然海域中,水温、水流、饵料、天敌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大批苗种死亡。
人工繁育的大黄鱼幼苗
国内有学者提出:未来应该加强放流的标记和跟踪监测,搞清楚人工放流对野生种群达到了多少贡献值;同时还要对苗种进行“集训”,强调野化驯养,刺激幼鱼主动捕食,逐步摆脱人为依赖,提高苗种成活率;还有一点,放流海域的生物饵料必须充足,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一个好消息是,国内已经有企业开始尝试大黄鱼的野化训练了,效果超乎预期,下一步就是实现规模化。当然,这一项目还离不开专家的持续研究与技术论证,研发投入也需要后续跟进。
总之,在拯救野生大黄鱼这条路上,人工放流依然是目前最稳妥的办法。放流数量已经不是问题,将来的目标是提高放流质量,同时再适当限制捕捞,改善重点水域的环境质量,相信大黄鱼还能再次迎来辉煌!